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一
1、 自叙小说:创造社遵循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小说的取材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 边琐事 ,所以有“ 自叙小说 ”(或 曰“身边小说 ”)之称。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郭沫若 、张资平等 ,他们的创作带有浓郁的抒情味 ,题材多以个人亲历或个 人感受为主 ,叙事状物都是为 表达个人内心情怀 ,主体情感色彩投射强烈。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 》。 P62
2、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 ,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 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 么诗;诗该怎样做 ,就怎样做。 P68
3、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始于 1926 年 4 月 1 日的《晨报副刊 ·诗镌》,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以诗文 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 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等人。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 对放纵 ,主张理性和节制;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 ”“均齐”, 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 ,表现 为追求诗歌的格律 ,它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在创作中 ,强调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 ,而在将记忆中 的最 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用想象来表现。新月诗派的作诗法努力在诗人与诗之间拉开距离 ,着 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P69-70
4、春柳社: 1906 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 体。 1907 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 获得很大成功 ,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 6 月他们又演 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 ,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 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 度重视 ,被看作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 ,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 ,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P82
5、《终身大事》 :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 ,因不满于父母的阻 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 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 的勇敢姿态。 P82
6、写实的社会剧:20 年代开始大量出现 ,产生了一批描写社会现实 ,反映真实人生剧作。如蒲伯 英的六幕剧《道义之交》和四幕剧 《阔人的孝道》、陈大悲的《良心》《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 》《爱国贼》、熊佛西的《洋状元》《一片爱国心》《当票》、汪仲 贤的《好儿子》等。 P83
7、中国诗歌会: 1932年 9 月 ,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国诗歌会”, 1933年创办了《新 诗歌》旬刊。他们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 ,积极提倡和 推动诗歌的大众化。蒲风是“ 中国诗歌会 ”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出版 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 》《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 P141-142
8、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 1929 年 11 月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 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 ,旗帜鲜明 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 ,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在1930年春两次公演,演出罗曼 ·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弥尔顿的《炭 坑夫》、辛克莱的《梁上君 子》、据雷马克小说改编的《西线无战事》 ,以及冯乃超、龚冰庐合编的《阿珍》。 P148-149
9、农民戏剧实验:30 年代熊佛西主持了“农民戏剧实验”。 1932 年至 1936 年间到河北定县从事 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 为了配合农村演剧 ,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 》《牛》《过滤》等。在真实地描写农村景象 ,描写农民苦难中 ,同情 农民 ,憎恶地主恶霸 ,抨击 反动政权的态度是鲜明的。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 ,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探索农民 戏剧的 演剧方式。 P150
10、孤岛文学:指从 1937 年 11 月至 1941 年 12 月 ,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的 抗日文学活动。孤岛文学最有影响 的是杂文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以及于 伶、阿英等。 P151
11、“十七年文学 ”: 1949 年至 1966 年“文革 ”爆发 ,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 ”,它以革命现实 主义为主导 ,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 绩 ,也因为“左 ”倾思潮的不断干扰而屡受挫折 ,其发展轨迹是 曲折起伏的。 P187
12、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它把 1949 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 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 ,即“写真实 ”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 ”论、反“题材决定”论、“ 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 ”论、“时代精神汇合 ”论和“离经叛道 ”论 ,叫嚣要有计划地对它们开展彻底的批判 ,从而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 的大混乱。 P229-230
13、样板戏:“文革 ”期间 ,江青一伙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60年代初期京剧 改革的成果 ,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以及交 响音乐《沙家浜》等8 个剧目 ,封为革命“样板戏 ” ,吹捧它们是向 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 出代表。 P230
14、“三突出 ”创作原则:江青等人提出的 ,即“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 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 出主要英雄人物 ”。P231
15、主题先行论:江青等人提出的 ,即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 ,设置作品的构 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P231
16、晚生代小说:90年代初开始出现。作家主要有韩东、鲁羊、朱文、邱华栋、述平、陈染、张梅 、毕飞宇、何顿、东西、刁斗、须 兰、李冯、罗望子、吴晨骏等, 由于他们大多出生于“文革 ”后 期甚至于 70年代 ,所以文学界亦将他们称为“晚生代作家”。 P243
17、他们诗群:是指围绕着一份民间诗刊《他们》所聚集起来的诗人 ,主要成员有南京的韩东、 昆 明的于坚、西安的丁当、上海的王 寅和福建的吕德安等。 P282
18、南国社: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是田汉创立领导的一个综合性艺术剧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 最大。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 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 刊》。 P82
19、国防戏剧:30 年代中期, 由于民族矛盾上升 ,左翼戏剧家提出的“ 国防戏剧 ”很快形成热潮, 夏衍的《赛金花》曾被称为“ 国防 戏剧的力作 ”。继之又有他的《都会的一角》和田汉的《回春之 曲》 ,还有许多是热血沸腾的戏剧家们集体创作的剧作 ,如《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我们的故乡》《放下你的鞭子》。 P149
20、“天安门诗歌 ”运动: 1976年清明前后, 由人民群众自发开展,代表了文学对政治现实的积极 参与精神。那些说真话、抒真情、 现民心、表民意的诗作,不啻充满战斗激情的重锤 ,敲响了“ 四 人帮”即将毁灭的丧钟 ,预告了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到来。 P189
21、反思小说:以茹志鹃于 1979年 2 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为 标志。反思小说把作品所反映的社 会现实由“文革” 向前推至 50年代中期 ,对解放以来特别是 50 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 ”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作家的目光 更为深邃 ,作品的主题也更为 深刻 ,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P241
22、新写实小说:创作发生于 1988 年前后 ,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 响 ,却源自于《钟山》1989年第 3 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一 地鸡毛》《单位》《官场》 ,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 阳出世》 ,方方的《风景》《 桃花灿烂》等。 P243
23、女性小说:80 年代中后期 ,刘索拉、残雪、池莉、方方等一批女作家涌上文坛,她们依然关注 外部世界 ,但更多地动用了女性自 身的感觉系统与思维结构 ,显现出愈来愈鲜明的个体特征。新时 期女性文学话语的真正复归是在 90年代 ,以陈染、林白、徐小斌、徐 坤、张欣等女性作家为代表, 写出了一批关注女性的问题、用女性的直觉去表达她们的生存感受的作品 ,从而在新时期文学中具 有开 创性的意义。 P244
24、上海诗群: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宋琳、张真、刘漫流、张小波、李彬勇和孙晓 刚等。作为一群都市诗人 ,他们着 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 ,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 ,以 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 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 ,是 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 P282
25、女性主义诗群:80年代中期以来,一群女性诗人由于共同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创作特色而被诗 歌评论界命名为“女性主义诗群”。 成员主要有天津的伊蕾、 四川的翟永明、云南的海男、贵州的 唐亚平和上海的陆忆敏等。 P282
二
1、“诗体大解放”: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 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 ,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 ,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 ,就怎样做”。
2、象征诗派:指以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 ,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 ,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 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人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除《微雨》外 .尚有诗集《食 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穆木天有诗集《旅心》,冯乃超有诗集《红纱灯》。
3、 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 ,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 ,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 ,以摆脱商业化倾向 ,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4、“ 中国诗歌会”:在“左联”的领导下 ,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国诗歌会”。 他们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 ,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 ,在现代诗歌运动中有着很大影响。 蒲风是“ 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 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
5、“农民戏剧实验”: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 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 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
6、“地下文学”: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地传播。作者在创作中面临了受压 迫、查禁、围剿 ,甚至批斗、杀头的危险。主要作品有:穆旦的《智慧之歌》,华汉的《华南虎》,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郭小川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舒婷的《船》、《赠》、《春夜》,北岛的诗歌《你说》、 小说《波动》以及写于 l973 年但 l979 年才得以在《诗刊》公开发表的《回答》,芒克的《城市》和《太 阳落了》,及 l976 年“ 四·五”天安门运动中“天安门诗歌”
7、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太阳社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 孟超等人, 出版刊物有《太阳月刊》、《海风周刊》等。 1928 年 1 月 ,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 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 ,在《文化批判》、《流沙》 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