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答:一、1917 年至 1920 年新文学的萌芽期。二、1921 年到 1926 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三、1926 到 1927 年沉寂。
2、《阿 Q 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答:一、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 Q 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 里的憎恶鄙视。
二、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 Q 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 ,鞭挞了赵太爷等人的凶残卑 劣 ,谴责了知县大老爷等的反动实质 ,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 Q 种种可笑的行径 ,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 ,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 ,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答:一、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 ,铺成一片”。
二、将古人写活。作者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 想情感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三、运用“油滑”手段 ,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 ,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为“借古讽今”服务。
4、《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答:一、作品里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作家强烈的爱憎 ,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 贬 ,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 ,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二、以叙事为主 ,但同时穿插了议论 ,融入了浓厚的抒情 ,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三、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答:一、 l928 年 ,叶绍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作品的问世 ,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 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 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作品 中不但可以观阅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体会时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体察 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 ,洞悉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在艺术表现上 ,虽然作品的结构安排还略嫌沉闷 ,各篇章的写作也不太均衡 ,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 的主人公形象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6、“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答:首先 ,它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 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其次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相当自觉而彻底,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
最后,“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 ,从此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文 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7、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
答:这场论争于 1928-1930 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粱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 无产阶级文学 ,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针对革命文学倡导者,他的批评有其合理 性 ,也不无偏颇。鲁迅指出 ,文学只有通过人 ,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 ,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 ,即断不能免 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 ,是都带 ,而非“只有”。
8、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答: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 年底 ,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 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 ,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 冯雪峰著文批判。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 ,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 ,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 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 ,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 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 ,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9、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答:关于“大众语”的论争于 1934 年 5 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 引起。6 月 ,进步 作家集会 ,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 ,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 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 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 ,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10、《边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一、沈从文的大量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边城》是这方面的代 表作。沈从文小说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灌注了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 ,这触及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改造 民族性格的基本命题。他企盼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 ,进而探索“ 中国应当如何重新另造”。这些是他作品 中最富于积极意义的现代思想。正是这一点使其作品题材偏离时代文艺主潮的同时,又保持了它的现代品 格。这正是沈从文小说意蕴的复杂性所在。
二、《边城》的故事时间是静止的。它的叙述是独特的: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概述的方式叙述的 , 如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 ,随物赋形,移步换形。静止的时间与共时性的叙述决定了小说语言的特殊性。一 方面,叙述者利用概述的权力架构了一个价值体系,并且随时对笔下人物予以褒贬;另一方面,适应叙述 的需要 ,常常使用“ 皆”、“必”、“从”、“从不”等语词 ,以实现对于叙述频率的调整 ,营造出悠然淡远的 意味。
11、20 世纪 30 年代报告文学的兴盛
答:(1)“左联”的提倡。“左联”在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时,提出了创作报告文学的号召。“左联”刊物上 译载了介绍这种文体论文,左翼作家们还积极创作报告文学作品和翻译出版国外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都 直接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
(2)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报告文学作为文艺性的通讯报道 ,集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 战斗性于一体,能以文学的手段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既喜爱文学又关心社会动向的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3)深刻的社会原因。“九·一八”事变后 ,国内政治生活急剧变幻 ,人们关心民族的前途 ,关心时事, 迫切需要了解时局的变化 ,报告文学能迅速反映急遽发展的社会生活 ,因而必然兴盛起来。
12、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答:一、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 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 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 ,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
二、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 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 ,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 ”、“八股”要反对 ,但目的恰恰在于更 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13、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答:一、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 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 年,毛泽东提出“ 民 族形式”问题 ,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 民族形式”的来源。
二、 向林冰在《论“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 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三、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 民间形式” 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 理成分 ,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 题》将讨论推向深入。
四、郭沫若认为 ,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 素 ,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 一步的论述。
14、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答:一、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则是深受胡风影响的舒芜的长篇论文《论主观》。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强调“主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并 曾著文批评当时创作中的“客观主义”。
二、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胡风也发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等文章支持舒芜 ,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论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束 ,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但对有关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诸如创作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 暴露等进行了探讨 ,影响较深远。
15、20 世纪 40 年代的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答:一、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七月诗派 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 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 ,内容与形式 的和谐统一。
二、七月诗派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 ,同时也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注意意象的新颖明确,想 象的丰富奇丽 ,象征的确切深刻。在诗形上 ,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 ,有鼓点式短句的“ 田问体”,有抒 情议论的长句诗行体 ,有随诗情起伏而变化多样、句式长短交错的“艾青体”。在语言上 ,他们重视运用 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 ,简洁有力 ,色彩强烈。
三、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绿原有诗集《童话》、《给天 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其他如阿垅的《纤夫》、牛汉的 《鄂尔多斯草原》等都是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