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章 30 年代文学(1928-1937 )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0704】★
2、“两个口号”论争 【 1710】★
3、简述“左联”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哪些文学活动? 【 1504】★
4、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 1704】★
5、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 1504】★
6、社会剖析派小说 【 1604】★
7、 巴金小说《家》中觉新与觉新的思想性格。【0904、1207】★
8、 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的特点 【 1404】★
9、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思想性 【 0904】★
10、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 1304】★
11、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 1610】★
12、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 0804】★
13、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 1204】★
14、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 1610】★
15、《日出》【 1007】★
16、《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 0904】★
17、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思想性格 【 1104】★
18、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 1404】★
19、曹禺戏剧的语言风格 【 1410】★
20、《日出》的结构艺术特点 0904】★
21、新感觉派 【 0804】★
22、东北作家群 【 0707、1304】★
2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 0404、1604】★
24、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的创新 【 1204】★
25、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 1604】★
26、丁玲女性“ 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系列作品的艺术特色 【 1710】★
27、艾芜《南行记》的思想内容 【 1710】★
28、中国诗歌会 【 0504】★
29、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 1104、0504】★
30、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 1510】【1410】【1710】★★★
31、联系作品的人物刻画 ,分析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1810】★
32、简述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中的主人公形象。 【 1810】★
第二章 30 年代文 学(1928-1937 ) | 第一 节概述 | 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0704】★【名词解释】(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成立于上海。(2)人物:沈端先、钱 杏邨、鲁迅、茅盾、夏衍、田汉等。鲁迅在 成立大会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是其纲领。(3)会刊《新诗歌》。 |
“两个口 号”论争 | “两个口号”论争 【 1710】★【名词解释】(1)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 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 民族革命战争 的大众文学 ”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2)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 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 ||
“左联” 文学活动 | 简述“左联”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哪些文学活动? 【 1504】★【简答】(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 了大批新作家。 | ||
第二 节茅盾 | 艺术特点 | 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 1704】★【简答】(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 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 “追求“与 ”幻灭“的主题。(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1)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2)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 |
创作成就 及贡献 | 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 1504】★【简答】(1)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 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2)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包含着较强的理念, 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 形象性的不足;(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 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 ||
社会剖析 | 社会剖析派小说 【 1604】★【名词解释】 |
派小说 | (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 小说类型。(2)其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 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 示。(3)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 强的理念色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 ||
第三节 巴金 | 觉新与觉 新的思想 性格。 | 巴金小说《家》中觉新与觉新的思想性格。【0904、1207】★【简答】 (1)觉新受五四革命思潮与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觉新虽受革命思潮影响,但他是落伍者,本质 上是属于封建家族制度的,无法甩掉家庭包袱而轻装前进。(2)觉新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在高家第一个冲出家庭,走上追求真 理的道路;觉新作为“长房长孙 ”,担负着振兴这个家族的重要责任, 他是家庭的守护者。(3)觉新幼稚、大胆、热情、敢作敢为:觉新软弱、退让、中庸、委 曲求全,在家庭各种矛盾中小心翼翼周旋。 | |
反封建特 点 | 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的特点【 1404】★【简答】(1)如果说《激流三部曲》揭示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对蓬勃向上的年青 一代的扼杀的话,那么,《憩园》则反映了这种腐朽的制度对其自身成 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2)《憩园》的艺术风格与巴金其他作品均有不同。既有游子归家寻 梦的怀旧情绪,又有对人事变迁的哀伤、感慨,对于自己笔下的这些 行将衰亡的人物,同情多于愤怒,叹息多于批判,通篇凄美的、抒情 的调子,文字舒缓、婉约。 | ||
第四节 老舍 | 《四世同 堂》 的思 想性 |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思想性 【 0904】★【简答】(1)《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三部。(2)作品对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作了广 泛深刻的反映。(3)作品是异族侵略者统治下灵肉遭遇折磨的痛史与惶惑、偷生的国 民性的恨史。(4)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的悲壮历史。 | |
北京地域 文化特点 | 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 1304】★【简答】(1)《骆驼祥子》中的地理人文环境,民风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北京 地域文化特点。祥子及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都被置于人们所熟悉的 北京文化环境中。(2)采用了经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 和叙述语言大多采用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 | ||
艺术风格 | 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 1610】★【简答】(1)侧重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
(2)善于将讽刺与写实结合,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透露出幽默效果, 表现出语言机智与哲学观照的统一。(3)使用纯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堪称文学 语言大师 。 | |||
第五节沈从文 | 嘲讽与批 判 | 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 0804】★【简答】(1)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和批判是其短篇小说思想上的一个 显著特色。(2)《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作品叙写作家达士与其他 七位专家同来青岛讲学与休假,一一揭露他们的伪善、娇作、假正经 与假道学。(3)作品批判了中国文化的“ 阉寺性 ”问题,既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 却恪守“道德 ”、奢谈文明、压抑自己的人性,以至形成近于被阉割 过的寺宦观念。 | |
主题意蕴 | 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 1204】★【简答】(1)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以《边 城》与《八骏图》为代表;(2)《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 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 美德和新的活力;(3)《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 生形式;(4)由《边城》与《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 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 ||
艺术成就 |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 1610】★【简答】(1)描写边地的人情美、风俗美、景色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富有诗歌情调。(2)在表现优美、健康、 自然的人性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寄托了他的个人理想。(3)熔写实,记“ 梦 ”,象征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4)体式丰富多样,语言细腻舒缓,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 ||
第六节 曹禺 | 《日出》 | 《日出》 【 1007】★【名词解释】(1)《 日出》是曹禺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2)剧本的主题鲜明,即批判那“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的社会 制度。(3)“ 日出 ”是象征,高意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 会所代替。(4)陈白露是剧中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悲剧角色。 | |
周朴园的 | 《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 0904】★【简答】 |
性格特征 | (1)这是一个带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资本家形象;(2)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出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3)作品也表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的温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 | ||
鲁侍萍的 思想性格 | 鲁侍萍的思想性格 【 1104】★【简答】(1)30 年后重逢玩弄与抛弃她的男人,对他充满了满腔怨恨。(2)表现了她作为劳动妇女善良、纯朴、刚毅的思想性格。 | ||
曹禺贡献 |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 1404】★【简答】(1)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 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 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2)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 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 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3)因此,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4)其后的《 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之作。曹禺 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 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 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 场艺术。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 日出》,是 50 年来演出场次 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各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同时 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 ||
曹禺戏剧 语言风格 | 曹禺戏剧的语言风格 【 1410】★【简答】(1)戏剧台词都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 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2)戏剧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 有丰富的潜台词;(3)戏剧语言富有诗意。 | ||
《日出》结构艺术特点 | 《日出》的结构艺术特点 【 0904】★【简答】(1)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完 整的画面。(2)用诸多生活的片断来表达“损不足以有余 ”的判性主题。(3)结构上采用辅助性手法:如设置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陈白露、金 八等,加强戏剧结构的整体性。 | ||
《北京 人》的艺 术成就 | 联系作品的人物刻画 ,分析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1810】★ 【简答】(1)写于 40 年代的四幕剧《北京人》代表了曹禺戏剧创作又一高峰。 在这出戏里,更深刻地蕴含着他对现实的历史的深思,更真挚地透露 着他的希望,也更深邃地体现着他的戏剧美学的追求。 |
(2)在人物塑造上,着力描写了曾文清与愫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 冲突和不同命运,通过曾文清与曾思懿、愫方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 现。曾思懿与曾文清是貌合神离的夫妻,但两人性格对立。两人冲突 表现为曾思懿没有一天不给曾文清气受,曾文清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一 再忍让,最后在曾公馆的纷乱中吞食鸦片,愫芳与曾文清精神上的相 爱使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复杂曲折。曾思懿总是对曾文清、愫芳 笑里藏刀,给愫芳以精神折磨。她视愫芳为眼中钉,却又装出关心愫 芳的样子,又盘算着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侍侯她一辈子。愫 芳对她总是忍让,但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却有坚强的一面,并最后出 走。(3)在艺术风格上,曹禺写作《北京人》时,有意识地借鉴了契诃夫 的戏剧美学。以“平淡的人生的铺叙 ”叙写发生在曾公馆里的生活故 事,在 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4)在艺术手法上,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以棺材为象征, 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5)在历史观照和文化批判这一层面上,剧作家于悲悯之外,又有了 几分嘲讽,戏剧则由悲剧转向喜剧。 | |||
第七节 小说 创作 | 新感觉派 | 新感觉派 【 0804】★【名词解释】(1)“新感觉派 ”是指30 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 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2)“新感觉派 ”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穆时 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和“鬼才 ”。 | |
《华威先 生》 | 简述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中的主人公形象。 【 1810】★【简答】 (1)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庸俗浅薄而又自命不凡、 刚愎自用,有着极强的权利欲和统治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2)他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 活动。他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抗日,其实质是要人们“认定一个领导中 心 ”,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凌驾于抗日工作之上。(3)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这 一人物形象不仅在当时是对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的揭露 和概括,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时代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巨 大的历史预见性。 | ||
东北作家 群 | 东北作家群 【 0707、1304】★【名词解释】(1)指“九•一八 ”事变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群东北作家, 他们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2)主要作家作品有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等。 | ||
莎菲的形 象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 0404、1604】★【简答】(1)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却又 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徘徊于声色边缘;重感情,更爱幻想与 |
狂想。(2)莎菲的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反抗 而又带着病态的性格。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激进青 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 |||
创新 | 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的创新 【 1204】★【简答】(1)"新感觉派"的创作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2)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觉,采用象征 和暗示等艺术手法,(3)开掘包括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 | ||
特色 | 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 1604】★【简答】(1)30 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主要是居留北京的一些自由 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和萧乾等。(2)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作品大都 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宁静幽闲的意境之美,对于丰富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
丁玲女性系列作品的艺术特色 | 丁玲女性 “ 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 ” 系列作品的艺术特色 【1710】★【简答】(1)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 品;(2)以主人公的命运和心理变化为结构线索,发挥了作家细腻、委婉、 曲尽其情地刻画人物的艺术特长;(3)注重描写有美好追求的女性与封闭保守环境之间的冲突,表达了 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 ||
艾芜《南 行记》的 思想内容 | 艾芜《南行记》的思想内容 【 1710】★【简答】(1) 以一个飘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民众 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的流民形象;(2)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与朦胧的反抗精神;(3)批判了黑暗的虎狼世界,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同情、理解与 赞颂。 | ||
第八节 诗歌 创作 | 中国诗歌 会 | 中国诗歌会 【 0504】★【名词解释】1932 年 9 月,在“左联 ”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 发起成立了“ 中国诗歌会 ”,1933 年创办了《新诗歌》旬刊,蒲风是 “ 中国诗歌会 ”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 |
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 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 1104、0504】★★【简答】(1)戴望舒早期诗作,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感伤的情绪。 (2)抗战后的诗收入《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表现 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3)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 ||
戴望舒诗 |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 1510】【1410】★★【简答】 |
歌的艺术 特色 | (1)对内心朦胧的诗情有特殊的敏感,长于书写细赋的感受。(2)善于将主观情感外化为意象,把抽象的情绪感觉化(3)娴熟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4)形式自由灵动,30 年代以后,更趋向于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