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四章重点

2024-09-05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29

【自考课程名称】文学概论(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西方叙事理论(注 1)

中国传统叙事理论(注 2) 现代叙事理论(注 3)

叙事及叙事作品(注 4)

叙事作品(注 5) 叙述语言(注 6) 叙事时间(注 7) 叙述视角(注 8) 叙述标记(注 9) 故事(注 10)

人物(注 11)

结构(注 12)

行动(注 13)

叙述动作(注 14)

注 1 西方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全面研究叙事理论的专著,贺拉斯在《诗艺》一书中则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 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其著作为《诗的艺术》)创立了以理性制约情感表现  和以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古典叙事理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 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黑格尔提出性格是现代艺术的 真正中心的说法 ,恩格斯提出典型化理论。西方传统叙事理论已走向成熟。

注 2 中国传统叙事理论

宋元后 ,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了起来。到明后期 ,以评点的形式对叙事作  品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认识的一种特殊的叙事文学研究方法发展了起来。李贽、叶昼、金圣叹对《水浒  传》的评点、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以及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 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了高峰。金圣叹对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使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的出现 ,则标志着中国的 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注 3 现代叙事理论

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叙事艺术,形成叙事学。代表人物有俄 国的普洛普(形式主义者)、列维一斯特劳斯(法国的结构主义者)、格雷马斯(神话分析的代表)、布雷蒙德(民间故事分析的代表)、 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后三者均为小说研究的代表)。 注 4 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以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作品有:早期的神话传说、史诗 ,近代的小说、戏剧剧本 ,现当代的影视文学。

注 5 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出 ,叙事学中的“叙述”包含了三个不同的概念:故事内容、语言组织、 叙述行为 ,有的学者将其命名为故事、文本、叙述。

注 6 叙述语言是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它包括三个方面:叙事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 记。

注 7 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先后顺序;

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先后顺序 ,也可以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

叙事时间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叙述时间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 ,即时距、次序 和频率。

 (一)时距(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这些关系有:省 略(文本时间长度为零)、概略(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场景(匀速叙述 ,文本时间长度等同 于故事时间长度 ,较典型的匀速叙述是在话剧剧本中人物对话的场景)、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  间长度)、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

 (二)次序。叙述时间中的次序是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先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 对照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顺时序、逆时序 ,逆时序有倒叙和插叙二种。

 (三)频率。频率是叙述时间的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的重复关系。重复 有两种类型 ,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是故事内容的重复 ,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 叙述的重复是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

注 8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 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总起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视 角)变换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其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由于叙述视角可以游移, 所以这种叙述也可称无焦点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同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的叙述。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 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还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作为限知叙述者,他不  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道的内容。

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一种叙述方式。

注 9 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具有标识作用的叙述手段。叙述标记有时是为了用来提示写作 意图或宗旨 ,有些是为了凸现人物。叙述文本中显示意图或宗旨的最明显的标记是标题 ,另外还有多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序跋、题记等。可以作为凸现人物形象的标记通常有:人物绰号、人物描写段落、叙述者未直接说出的引导标记、人物偶 发的语言和动作、外貌、服饰、环境等。

注 10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它包括事件、情节和情景。事件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根据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 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事件 ,另一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事件。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它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并由此揭示 人物的命运。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即由上述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 情境。

注 11 人物:人物是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故事的人物有二重性: 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 ,人物是行动主体 ,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人   物是性格。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来进行区分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福斯特的区分方法,即把人物区分为“扁平” 和“圆形”两种。

“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根据福斯特的划分,一种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 种抽象概念的表意性人物也属“扁平人物”。“扁平人物”(也可称类型化人物)的特征鲜明 ,容易给读者  留下强烈的印象 ,尤其是在讽刺性的或其他喜剧性的作品中,“扁平人物”更易产生喜剧效果。

“圆形人物”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批评《城市姑娘》时所说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段 话对于理解典型人物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与“圆形人物”相比 ,典型人物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 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

此处所谓“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由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  金圣叹所说的“性格”与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性格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它指的是人物的气质、表情等特点。

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的结构可以从下面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表层结构是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化简提炼的结果是形成 若干叙述句 ,这些句子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 ,即序列。

深层结构是故事的各个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的某种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具体故事叙述顺序的整体。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语言同产生这些语言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故事文 本的内在意义关系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列维—斯特劳斯。

文法是中国传统叙事理论中的概念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即这部小说在结构 上的特点是“章有章法 ,句有句法 ,字有字法”。在“文法”概念中 ,金圣叹还关心读者的阅读过程 ,所 以它对于分析叙事作品就有了特殊的价值 ,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批评产生过很大影响。

注 13 行动

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 ,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行动的研究有各种不 同的角度和方式 ,其中较重要的有叙事功能研究、叙述逻辑研究和符号矩阵研究。

叙述功能研究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是俄国形式  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研究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中提出的,后来,格雷马斯也提出了自己对叙述功能的看  法。格雷马斯认为 ,任何一个人物都属于故事中一定行动的主语 ,即“行动素”,一切关系都是由一对基   本的关系——肯定和否定组成,这样一来,故事中的行动从功能上来说就变成了几组行动相互对立的“行  动素”范畴。格雷马斯提出了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对范畴:主体与客体;送信者与受信者;助手与敌手。

叙述逻辑研究是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出的人物行为模式。法国学者布雷蒙德关于叙述研 究的思路是将功能组织成序列。按照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达为三 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而且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不只是一个序列,而可能是几 个序列的复合 ,最典型的形式有这样几种:首尾连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阵图式,这一模式由格雷马斯提出。在格 雷马斯的理论中,行动问题从根本上说相互对立行动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格雷马斯用符号学概念将此种对 立关系表示为一对对立项 X——反 X,但真正故事行动展开时必然要引入新的因素来催化行动 ,因此在基 本的一对对立项之外又引入与对立双方相关的因素,即与 X 相关但不一定对立的“非 X”和与反 X 相关的 “非反 X”,这样便形成了由四个项组成的符号矩阵。

注 14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述者和接受者。

(一)叙述者、隐含的作者、作者

作者 ,即真实的作者 ,当然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隐含的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 ,它是在叙述者背后、 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叙述者是讲述出文本中语言的人。

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而能够表明叙述者存在的根据是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指能体现叙述者的叙 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我们可以将叙述者区 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在比较传统 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事文本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或多或少地可以被接受者听到,显在叙述者的极端表 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隐在的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 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它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即剧本。

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文本的人就是真实读者。隐含的读者只能是一个抽象的对象,与上述隐含的作者是 一个相应的概念,与叙述者相对应的“读者”概念是接受者 ,它是由叙述者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读者”。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0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9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8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7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九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八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七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六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五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四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三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二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一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