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二章重点

2024-09-05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29

【自考课程名称】文学概论(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本(注 1)

文本层面(注 2)

文本的语言性(注 3)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注 4) 文学语言组织(注 5)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注 6) 语音层面(注 7)

文法层面(注 8) 辞格层面(注 9)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注 10) 内指性(注 11)

音乐性(注 12) 陌生化(注 13) 本色化(注 14)

注 1 文本、文学文本

文本是未经阅读的,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组成的整体语句,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 言产品。

文学文本(或文学理论、文学批语领域通常使用的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的语言形态。 文学文本除了具有一般文本的共性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它  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 ,而是一种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   用;(二)要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三)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注 2 文学文本的层面

(一)庄子的“言”、“意”二层面;

王弼( 三国人)的“言”、“象”、“意”三层面说;

更为自觉分析文学文本层面构成的是清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和姚鼐。刘大槐的“精”“粗”二层面说 ,“粗” 指语言层 ,即“音节”和“字句”;“精”指内在意义层 ,即“神气”。姚鼐的“精”“粗”两层面,“神、理、气、味者 ,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 ,文之粗也。”

(二)西方文论对文本层面的认识

但丁的二层面说: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神秘意义 ,字面意义为一层 ,后三者构成超意义层, 为一层。

黑格尔的二层面说:外在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

英加登的四层面说: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三)编者的观点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

注 3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本所具有的语言特性。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文学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学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 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 语言形态。

(三)言语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 ,前者是语 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后者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不是语言结构,而是言 语 ,它呈现出个人的、多方面的、异质的、不稳定的或活跃的特点。

注 4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

(一)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

西方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西方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经典语言观 ,二是现代语言观。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西方文论界认为语言在文学中 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他们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 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持这一观点的著名学者有维特根斯坦和伊格 尔顿。

中国文论界对语言在文学中地位的认识。以清末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 ,中国文论界的语言观呈现出  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中国古典语言观认为语言在文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  在,语言既是外在之道也是内在之心的具体存在方式,从而具有鼓动天下的力量;从清末始 ,中国现代文  论界吸收了来自西方的语言观,形成了新的现代语言观,清末诗人黄遵宪发出“我手写我口”、“语言与文  字合”的呼声;梁启超提出“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的文学变革主张;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 “语言革命”终于被直接而明确地视为现代文学的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三十年代以来,来自前苏联的文  学语言观在中国产生了缓慢而决定性的影响。

(二)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在文学中具有首要地位。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四方面理解:

从文学文本的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这可以从三方面看 ,首先,一部文学文本总是直 接地由客观的语言符号系统构成的;其次,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要最终形成语言艺术品——文学 文本;再次 ,读者阅读同样必须和只能首先面对这种语言性文本 ,进而最终理解和欣赏它。

从文学文本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在文学文本中,一方面,语言是意义的生长地 ,语言使意义得以生成;另一方面 ,意义的生成始终通过语言。 [‘ 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 ,语言不仅表达意义 ,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 ,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一方面 ,语言是文学文本美的资源;另一方面, 语言更是美的组成部分。

注 5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 ,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 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特性: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可参阅注 3)。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注 6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基本层面: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

注 7 语音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 ,它包括节奏和音律。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在诗等抒情性的文学文本中,声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必不可少的   组成部分。清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 ,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林语堂先生揭示了“ 中国文学的美” 在语音层面的特征,如尤其注重汉语语音的节奏和韵律美。在林先生看业,汉语的“语音价值”不仅表现   在中国文学上 ,而且渗透进更为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

与诗相比,尽管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语音形象的创造,朱光潜 先生明确主张散文要讲究“声音节奏”。

在小说方面 ,汪曾祺曾把语言的“声音美”看作小说的语言美乃至整个小说美的关键因素。

节奏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的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 况。节奏一般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音律

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文本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 形成的内部的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注 8 文法层面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 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注 9 辞格层面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编者共 介绍了三对六种基本辞格 :比喻与借代、对偶与反复、倒装与反讽。

注 10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它有如下表现: 内指性、陌生化、音乐性和本色化等。

注 11 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即它总 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 ,而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注 12 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注 13 陌生化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注 14 本色化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与人的本来面目(身份、性格或面貌)相符的特性。它有多种含义,一指文体规范; 二指作家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三指生活的本来面目。

“本色”一词最早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而用“本色”批评诗歌创作的是宋陈师道,他认为韩“以 文为诗”和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事 ,要非本色”。宋张炎明确提出“本色语”要求,语言的 本色化往往成为作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它意味着竭力选择、锤炼语言 ,以便尽可能直接而生动地表现人的 本来面目。

本色语有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 ,本色化对话。

本色化描述语是指文学文本中叙述人或抒写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人物独特身份和性格及 其所在环境的语言组织。

本色化对话是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和性格相符的语言组织。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0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9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8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7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九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八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七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六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五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四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三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二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一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