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八章重点

2024-09-05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529

【自考课程名称】文学概论(一)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文学消费(注 1) 文学传播(注 2)

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注 3)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注 4)

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注 5) 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注 6) 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注 7)

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注 8) 召唤结构接受的创造性(注 9)

文学接受效果与文学功能(注 10)

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注 11) 文学批评的意义(注 12)

文学批评的方式(注 13) 文学批评的方法(注 14)

1 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文学作品的一 项活动。

文学消费作为文学整个社会过程三个环节 ,即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重 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文学消费 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属性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产品的消费, 是既享用又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与一般商品的消费比较,文学消费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般物质产品 的消费主要满足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 ,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需要 ,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 ,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与破旧, 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丧失,而文学消费则只耗损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 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都只是人们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 的生产与再生产 ,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 ,又是富有创造性意义的生产。

2 文学传播

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 ,将文学信息与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口头传播的三个特点:面对面直接传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等同时进行;处于不断的变 动、修改、丰富和补充状态。

书写印刷传播的特点: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递;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

电子传播的特点:首先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影视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 混和;电子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体 ,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注 3 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购买、 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从主动性方面来说,消费者有买与不买、买多买少以及买怎样的文学产品 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从受动方面来说,文学生产与消费客观上总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消费者只能在 特定的市场规模和产品范围内选择 ,他们不能直接决定生产与不生产什么。

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文学消费是一种主动选择性 ,主观评价性的精神活动 ,同时它又是一种具 有被动接受性、被熏陶与感染的精神活动。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首先 ,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买、 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 又包含阅读、欣赏作品的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 精神活动;其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 ,文学消费更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 间的辩证关系 ,更为接受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

注 4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积极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它大致包括准备、发展、高潮、实现等几个阶段。是读者在原有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价值、属性  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性质表明 ,接受者应具备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 注 5 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接受心境)所谓接受心境,是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文学接受心境应满足以  下三方面的条件:兴趣;审美心态;对话愿望。关于审美心态,即接受者须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段距离, 叔本华所谓的“纯感觉鉴赏的完全无欲望状态”,布洛的“距离说”,中国古代文论的“虚静说”都说明了  这一点。

注 6 作为客体的文本(文学作品)

文本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须具备相对于接受者而言的一定的条件:可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可理 解性;艺术趣味。

注 7 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提出的,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 估计与期盼,是接受者原有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本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 体阅读中的表现。它具体可分为:文学的期待(是接受者对文本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生  活的期待(是接受者对作品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价值期待(是接受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  的对文本价值的整体期待)。

注 8 预备情绪

英加登提出“预备情绪”理论 ,它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接受者受文本 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预备情绪有三个特征 :审美性 (接受者暂时中断了他与周围现实世界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对头脑中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压制,从而从关 注现实、现实态度向审美关注、审美态度过渡);朦胧性;期望性。

注 9 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由已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积淀所构成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它有个人性、集体层面与稳定性三个特质 ,其个人层面显示了它的独特性与偏爱性, 集体层面则意味着它的公共性与沟通性 ,稳定性会导致一定的思维定势与接受套路的产生。

审美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总是把具体文本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文本的信息与其 结构相一致时 ,审美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当文本的结构在整体上或某个主要方面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不一致时,结构的同化方式就会严重受挫  而无法进行下去,这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接受者或者放弃“接受”,或者由同化方式切换为顺应方式, 即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其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本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 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顺应是同化无法进行  时的另一种选择。

注 10 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召唤结构由接受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伊塞尔提出,它是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  文本本身 ,是文本的最根本的结构特征。伊塞尔强调召唤结构的“空白”,即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   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接受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地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 正因为文本具有召唤结构,所以接受者的接受实际上是使文本真正具有生命与价值的又一次创造,在再创  造活动中,接受者投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情感,将抽象的文学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英  加登提出的“具体化”过程),并对它加以补充、丰富和改造 ,进而对文本的内涵与意蕴进行再理解与再   评价。接受者对文本的创造性接受具体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文本形象的具体化;文本情感的再度体验(接  受者将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情感);合理误读(接受者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   与主观评价)。

注 11 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所谓审美效果是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产生的一系列直接的或间接的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审美体验的直接效果包括审美、娱乐、情感的获取与升华 ,间接效果指思想、知识方面的拓展与提 高)。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情感的渲泄、补偿与升华;认识空间  的拓展;人格境界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

注 12 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则是以文本为媒介的不同心灵之间的共鸣,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与作家或文本中 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当然也可以指不同的接受者在接受同一文本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 美体验。共鸣产生的原因有: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文化认同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与作家或与其他接受者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所谓的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哈贝马斯普提出“交往 行为理论”,他认为社会交往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人际交往,体现出具有普遍价值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 包括真实性(理论理性)、正确性(实践理性)、真诚性(审美——伦理理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部  分体现了文学真、善、美的要求 ,因此,文学作为人际交往的特殊活动 ,必将有助于一个社会或语言共同 体的成员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建立大家认同一致的伦理规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化情感与 审美的交流。

注 13 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 ,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本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  的文学活动。与文学接受比较 ,它们都是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理解和评价,但二者在对象范围、接受特  征和知识背景等方面仍有所不同。首先,接受只限于文学文本,而批评虽以文本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 却往往涉及更广泛的文学现象;接受突出个体性,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接受;再次,接受主体虽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却并不要求接受主体具备专业知识,批评主体则应有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 法 ,并能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文学批评的意义有三:对作家的影响。从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 ,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 作用,是社会对文学文本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古罗马的贺拉斯曾以磨刀石与钢刀为喻说明批评与作家之 间的关系;对接受者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从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 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就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批评通过对作品 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事实上,任何批评都或多或少地包 含了批评者价值观的主观投射 ,都或显或隐地渗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因素。

13 批评的方式

批评的方式有三: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14 批评的方法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印象式批评、诠释性批评和评点式批评。印象性批评是感想式的鉴赏式的 批评 ,或三言二语、点到即止,或以诗论诗、以形象比喻表达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 ,大都属于这 种印象式批评。印象性批评虽渗透着灵气与感悟,但失之于分析的笼统与理论的淡薄。诠释式批评是以诠 释词句、阐释式批评的疏通文字为前提,进而阐述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以复原作者的本意为诠释目 的。评点式批评是在原作上加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手法 ,在题头批、文末批、眉批、 夹批、旁批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它一般是具有较高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的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随感随写的 即兴议论。评点式批评短小精干、有感而发、独具心得、切中肯綮。评点式的成功典范有脂砚斋评点《红 楼梦》、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厢记》。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有英美新批评派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 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

新英美批评派批评也称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二十世纪 20 年代始于英国,40—50 年代  在美国批评界占统治地位,代表人物有休姆、理查兹、兰索姆。新英美批评派批评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文  本中心论,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情感与想象的世界,反对浪漫主义表现论与传记批评;提倡有机形式论, 推崇形式至上;倡导“细读法”。新英美批评派现已淡出。

精神分析批评由弗洛伊德创立 ,其理论源头为他自已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主义, 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 ,发掘文本中潜意识的象征 ,认为艺术即做梦 ,是性欲的升华。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批评方法源于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仪式批评,二战后兴于美国,英国学者弗雷泽关于巫术  理论的巨著《金枝》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其理论渊源,加拿大学者弗莱是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 该派的主要观点:对“神话”给予宽泛解释;提出“原型”理论,所谓原型是原始意象、原始模式、原始  题旨,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性交际单位;神话、原型的背后是人类经验与集体无意识的显现。神话原型批评在分析具体文本时,主张将它置于某个特定的原型系统中考察,提倡 将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联系、世界不同民族文学比较的文学上的人类学方法。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源于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认语言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符号系统,是完整的自我调节  的实体,是按语言规律组织起来的语言的产物 ,因此,他们认为文学批评的目的是探求主宰具体文本的抽  象结构。结构主义批评的重大成果在于叙事学,代表人物有普洛普(俄)、托多罗夫(法)、热奈特(法)。 接受美学批评

接受美学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 60—70 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一般认为 ,姚斯的《作为向  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是接受美学诞生的标志,接受美学批评的宗旨可以一言以蔽之:“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决定一切”。在美国 ,接受美学批评被称为读者反应批评 ,菲代和卡勒是其代表。较接受美学更注重   读者心理和更强调主观性。

女性主义批评起源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有肖沃尔特(美)、米莱特(美)、 克里斯蒂娃(法),她们的基本观点是:批判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反对性别歧视;探讨文学中的女  性意识,认为它与男性中心模式有区别;重评文学史、理论史和批评史;关注女作家的创作 ,倡导一种具 有女性自觉性的文学阅读。女性主义批评有英国式的(基本上马克思主义的)、法国式的(精神分析学意  义上的)、美国式的(文本分析式)。

后结构主义批评,又称解构式批评或消解式批评,代表人物德里达(法)、巴尔特(法)、德曼和米勒(他们 均为美国耶鲁学派成员)。后结构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 70 年代 ,它的最大特征是反对和批判逻各斯主义, 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而且无终极意义 ,因而是一种闪烁变化的 语言符号的游戏 ,读者的接受则应持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后结构主度从根本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 哲学思潮。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 ,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0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9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8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7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主观题1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名词解释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九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八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七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六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五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四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三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二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第一章重点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6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5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4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3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2 ☆ 文学概论(一)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