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七章文学创作
感物说(注 1)
养气说(注 2)
胸有成竹说(注 3) 镜子说(注 4)
深层心理说(注 5)
决定创作的因素(注 6) 作家素质(注 7)
创作主体(注 8) 创作客体(注 9)
创作是主体、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注 10) 艺术直觉(注 11)
艺术灵感(注 12) 艺术情感(注 13) 艺术想象(注 14) 艺术理解(注 15) 创作动机(注 16) 创作冲动(注 17) 创作过程(注 18)
艺术真实性追求(注 20) 创作的审美理想(注 19) 社会价值追求(注 21) 形式完美追求(注 22)
注 1 感物说 |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 ,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此说始于《礼记. 乐记》,陆机、刘勰、钟嵘等人的文论也有相关论述 ,明末清初王船山“情景”之论 ,可谓集此说之大成。 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看到 “不平则鸣”与“触景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 ,感物说主要是就抒情作品 ,特别是诗歌而言的。
注 2 养气说 |
这种观点起源于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而在韩愈的述论中,养气被理解为一种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最主要 的环节。韩愈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在道德精神方面自我砥砺的过程,一旦道德人格达到了一定 的境界,则援笔为文就可以任意挥洒。苏辙也提倡“养气”说 ,与韩愈不同的是,苏辙的养气不仅限于道 德修养 ,更包括游历与见闻。
注 3“胸有成竹”说 |
这一观点由苏轼首先提出 ,它强调在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须对所欲描写的对象有完整而熟练的把握 ,同时 也指出了技巧的重要性。郑板桥在《题画》中提出“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不同, 揭示了客观事物、构思过程中的形象与作品表现出的形象之间的差异 ,这无疑是对创作理论的重要贡献。
注 4 镜子说 |
这一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如达。芬奇)在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 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镜子说强调了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这一根本原则,对于文学沿着现实主 义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观点对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不够 ,因而在理论上它是不够全 面的。
注 5 深层心理说 |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 ,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 决定的 ,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说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在弗氏看来 ,任何文学作品(包括其它一切 艺术作品)都包含着象征着无意识的、主要是性欲本能的内容 ,以性欲为核心的无意识心理能量成了文学 创作的最深刻的原动力。另外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也属于深层心理说。
注 6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
创作是个性精神需求的产物;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的实用功能的体现);创作与无意识的心理因 素关系密切。
注 7 作家素质 |
文化修养(表现在:基本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较高的人格修养;对文学的特殊爱好;独特素质(创作激情; 敏锐的观察力;语言能力)。
注 8 创作主体 |
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作为主体的作家应具有如下特征:对功利性的超越;想象 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向客体投入了强烈的情感。
注 9 创作客体 |
理论界对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看法:
持表现说者认为创作客体是人的主观情感;持“再现说”(镜子说、摹仿说)者认为创作客体就是自然, 包括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事物;持“深层心理说”者认为创作客体是“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则认为创作客体是意识形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课本编者认为创作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理由是:文学 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还包括自然状态的景物 ,因为它们 是“人化的自然”。
注 10 |
在马克思看来,文学创作也同样是一种生产活动,是一种与物质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生产活动,所以, 我们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也应该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来进行,将它看作是一种主客体双向建构的关系。可以 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情景交融 ,心目相取;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 ,客体是主体的客体。具体的阐释是 ,主体并非超然于世界之外的人 ,他的思想意识、 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只能是客体的主体,客体 并非“客观实在”,而是特指已成为主体对象的“客观实在”,因而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总之 ,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纯主观活动),又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 ,而是主客体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即所谓“主客体间的双向建构”。
注 11 艺术直觉 |
艺术直觉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 力。意大利著名的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艺术即直觉”的命题 ,并创立了以直觉为核心的美学体系。
(一)艺术直觉、认知直觉、艺术知觉及其关系
认知直觉又称科学直觉 ,它与艺术直觉一样具体直接性(无逻辑推理)、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但它 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体现在:对象不同,或者说对象相同,但认识的目的是很不一样的 ,认知直觉把 握的是事物内在的规律 ,艺术直觉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趣味、神韵、格调等诸多难以言说的 东西;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艺术直觉的过程有强烈的情感性 ,而 认知直觉更注重理性。
艺术知觉作为一种特殊知觉,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观照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在一般情形之下,人 们容易将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视为同一心理能力或思维形式,但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 它们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艺术知觉是对审美对象外部形式的把握,艺术直觉则要进入到对象的更深层次, 寻找对象的外在形式没有直接显现的“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二)艺术直觉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艺术直觉与诗情的兴起;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艺术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艺术直觉与诗歌意象、 意境的呈现。
注 12 艺术灵感 |
艺术灵感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艺术灵感的特征表现在: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关系: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 ,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艺术直觉有对象性, 艺术灵感则无具体对象;艺术灵感是随机、偶然的 ,艺术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
注 13 艺术情感 |
艺术情感是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它的特征:共通性 ,即它 能够被人们普遍理解并引起共鸣;超越性;审美性;现实性。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认知的选择、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 验(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情感的再度体验创造新的情感、情感的再度体验使人产生审美享 受)。创作过程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所依据的是主体的“ 内省”能力 ,主体意识借助于这种内省能力将自己 一分为二:(一)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进行观照与体验。在观照和体验中 ,作家一方面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另一方面又会积极地寻求表现形式;(二)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 意义上可以说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过程,一般来说,无论是在抒情性作品 中 ,还是在叙事性作品中 ,艺术形象的形成都是感性形式、情感、理性因素的组合过程。
注 14 艺术想象 |
想象是以原有表象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 表象创作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的特征是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
艺术想象有三种:再现性想象(是主体对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创造性想象(主体对过 去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出不同于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 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关系。
它们的共同点:首先 ,二者都与感性形象密切相关;其次 ,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最后 ,它们都 有创造性。
它们的不同点: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 性形象到感性形象 ,艺术直觉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 目的在于把握韵味。
注 15 艺术理解 |
艺术理解是主体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的活动。它在艺术创作活动 中的作用可表现为与以下要素之间的关系:创作目的;选材;构思。
注 16 创作动机 |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创作动机是创作个体从事具 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个体性因素;社会性因素)
(二)对创作过程的影响(手法和技巧的选择;作品的内容;作品的风格)
注 17 创作冲动 |
(一)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不同:创作动机指向创作过程之外(包括作品风格、个人利益、社会效果), 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创作动机是有目的的,创作冲动则只是一股心理驱力 ,它可以是意识 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创作动机是理性的 ,它可以脱离创作活动而存在,创作冲动则不能离开创作活动 而长时间存在下去。
(二)创作冲动的特性
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激发 ,是人的生命力的扩张; 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 ,而且是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
创作冲动具有内指性特征。
总之,创作冲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 ,它具有独立的心理形式和独特的心理功能 ,它一方面使人处于 某种神奇的兴奋与激情之中 ,另一方面又促使人按照特殊的方式去思考与体验 ,它既能给人们审美享受, 又给人以强大的创造力。
(三)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原发性心理因素 ,它属于无意识心理内容,是创作冲动的基础;继发性心理 因素,即将由情感的再度体验与艺术经验共同构成的创作心理定势由自发性生命冲动引向创作活动的心理 因素。)
(四)创作冲动的激起(无意中受到触发; 自觉寻找;冲动不期而至)
注 18 创作过程 |
创作过程是作家从特定的创作动机出发,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进行的建构艺术世界的全部活动 ,它包括以 下环节: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 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创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艺 术构思的一般步骤有:整体构架的形成。具体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展。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 概括与艺术变形。艺术概括是主体从一定的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 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艺术变形是创作个体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 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式。
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即语言表达阶段,对语言运用的要求可以表述为:恰如其分、 透明性、独创性。
修改与润色。
注 19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
是创作个体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注 20 艺术真实性的追求 |
它包括历史的真实(朴素的模仿、典型的创造、寓言式的象征);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注 21 社会价值追求 |
它可以从二方面加以说明,一是文学创作遵循一定社会价值原则具有必然性,二是文学创作社会价值原则 表现为政治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
注 22 创作的形式美追求 |
它可以从三方面获得说明 ,一是创作要遵循一般规则(可理解性、审美性);二是要遵守具体文学样式的 规则;三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