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
文学形象的涵义(注 1)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注 2)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注 3)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注 4) 典型的美学特征(注 5)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 6)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注 7) 意境的艺术特征(注 8)
意境的分类(注 9) 含义(注 10)
艺术特征(注 11)
艺术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注 12) 分类(注 13)
注 1 文学形象 |
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注 2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 互补性。文学形象有三个类型:表意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写实性形象 ,与之对应的高级形象形态分别是 象征性意象、意境、典型。意境,偏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象征意象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 的审美需要;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需要。
注 3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
具体可感性。
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指文学艺术形象能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表现在:首先 ,文学形象通过 个别概括一般 ,通过偶然表现必然;其次是“能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所谓审美理想,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内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 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 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情趣的共同性乃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审美理 想由此影响和制约着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艺术家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 夸张升华为理想的美,加工成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而且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转化 为可以带来审美享受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能否唤起读者的美感,是文学形象是否存在的重要特征。换句话说 ,文学形象应当 具有审美属性。当然,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形:直接给人以美的 享受;通过批判丑所带来的审美享受;通过以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丑陋的形象 ,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 之心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 ,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注 4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十七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十八世纪后,个性典型观占主导地位, 黑格尔是其代表;十九世纪 80 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略)
注 5 典型的美学特征 |
典型是写实性作品系统中呈现出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 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特征性。“特征”具有两重属性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 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对特征性的理解也须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文学典型须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 特征;二是文学典型还须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丰富的历史意蕴。人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是为了“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 ,追求的是典型 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 ,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 ,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 所以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显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 ,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效果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学典型 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注 6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第一次阐明了人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同时提出了“真 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 ,现实主 义的意思是 ,除细节真实外 ,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 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情形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首 先它们相互依存。一方面 ,没有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 在而存在。其次是互动。一方面典型环境不但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 一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 ,典型人物可以对典型环境产生反作用。
注 7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
意境作为中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刘勰首次用“境”的概念来评嵇康的诗, 王昌龄的《诗格》已有“意境”概念 ,其它如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严羽等都对“意境”论作出了 贡献,清末民初的王国维的意境论集意境说之大成,指出“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注 8 意境的艺术特征 |
意境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它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虚实相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实的因素;二是“见于言外”的虚的部分。一般 来说 ,虚境是对实境的升华 ,它体现了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体现了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虚”境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因此意境才有“神境”、“灵境” 的别称 ,但虚境不能凭空而生 ,在意境创造中 ,一切还必须落到对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生命律动。意境展示了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或叫生命本身的美。宗白华认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 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意境作为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它具有三个特点:表真挚之情;状飞 动之趣;传万物之灵。
韵味无穷。韵味指意境中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注 9 意境的分类 |
清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明丽鲜艳的美”、“热烈豪迈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较直露、倾向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情感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朱光潜称之“ 同物之境”、“超物之境”。
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的三分法 :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
注 10 意象的含义 |
意象在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心理意象(即表象)、内心意象(可理解为“胸中之竹”)、 泛化意象(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即文学意象)。
“意象”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著作《论衡》。此时的意象 ,可理解为“表意之象”,理解为象征 ,最多只 能是观念意象 ,而不是审美意象。清学者叶燮的观点标志着中国古代象征意象论的成熟。在西方,康德的 提法可理解为“审美意象”。
注 11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
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它的基本特征是:
哲理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象征性。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它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 泛较普遍的意义);第二是这意义的表现。
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求解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注 12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
以荒诞的幻想表达意念的真实;
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意象应合”的原则。
从“意象应合”的原则出发,便形成了象征意象化的基本方法。意向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 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象征物;二是把握对应点,在准确把握对应点的工作中,一般说来常见的方法有这样几种:剪除不对应的部分 ,突出对应的部分;若对应点不够 ,可虚构;拟 人物的方法。
注 13 分类 |
寓言式象征意象 ,即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或象征意象 ,即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或单个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