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文学起源的几种观点(注 1)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起源观(注 2)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注 3)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注 4) 文学的自觉(注 5)
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注 6) 文学思潮(注 7)
文学流派(注 8)
问题上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和劳动说。
摹仿说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善于摹仿,艺术起源于人类 的摹仿本能 ,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对此都有论述 ,但较为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是亚里斯多德。
巫术说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了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 ,由于巫术的思 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巫术说的提倡者有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弗雷泽在其 名著《金枝》一书中 ,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直接运用这一理 论来解释史前艺术的学者是萨洛蒙.赖纳。
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 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 勒和斯宾塞 ,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作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劳动说劳动说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普列汉 诺夫(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文艺理论著作《没有地址的信》)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倡 导者 ,鲁迅受到普列汉诺夫的影响 ,也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
注 2 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起源观) |
编者认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原始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要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就无法回避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理由是: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是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 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艺术活动赖于产生的物质基础 ——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感觉能力与认识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可能从 事各种精神活动 ,才可能开始文学艺术的创作。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首先 ,原始艺术与劳 动经常交织在一起 ,以至于艺术活动成为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 ,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 象和内容。
(三)人艺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人类早期精神活动总的来说是混和状态的, 包含着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各种因素 ,它们主要是原始思维及其特征、认知需求的满足和审美意识的萌芽。 原始艺术即产生于这三种精神活动形式与内涵的合力。原始思维及其特征是艺术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原 始思维有三个特征: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我向性(即思维活动朝向自身,与现实性思维是 对立的)特点;原逻辑思维(即原始逻辑,它是逻辑思维的源头,但在后者看来,它又是非逻辑非理性的)。 认知需求的满足是原始艺术产生的主要精神动力。原始人“ 自意识”的出现和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 产生的关键环节,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原始艺术是不 可能发生的。
注 3 |
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社会群体还没有分化为阶级 ,因此文学表现 出十分显著和单纯的集体性;进入阶级社会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的产生,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开 始分工 ,出现了独立的文学艺术部门以及专门的诗人、画家、乐师和舞蹈家,文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形成,每个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以及在审美趣味、语言等 方面的特色,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出来,这便是文学的民族性;到了近代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的进 步,世界各民族的联系大大加强,各国文学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和强化,文学趋于世界性。总之,集体神话、 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都是文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的不同社会属性。
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有四种: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一,处于社会变改时期的政 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其二,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格;其三, 统治阶段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 ,也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文学与普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文 学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变化;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关于文学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变化 ,详细的 说明如下: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 ,它与社会其他文化活动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存在着互相影响的 关系。哲学、道德、宗教等精神文化领域的演变与发展,往往对文学产生重大作用。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有密切的联系 ,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基础和先导 ,道德观念对文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注 4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
所谓不平衡,是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并非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 ,两者 之间并不总是按比例增长的,物质生产相对落后与艺术相对发达的情况在文学史上时有发生。物质生产与 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 发展的特定阶段上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 ,文学的高 度发展有时不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 ,而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注 5 文学的自觉 |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
文学的自觉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文学观念是对文学自身的认识,是关于文学内质和文学 活动的理论反思,文学观念的出现标志着文学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无意识的创作过渡到有意识自觉的创 作。
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有伴生性。最初的文学观念是神话的文学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文学观逐渐被作 为文化的文学观念所代替(“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先进》,在《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已有“文 学”与“文章”之区别 ,但其含义于今恰好相反),在魏晋前 ,文化的文学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魏晋时 是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曹丕的时代可谓“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也因此成为文学自觉时代的代表人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陆机(著作《文赋》)、刘勰(著作《文心雕龙》)、钟嵘(著作《诗品》)等 将曹丕开创的文学观念的自觉进一步推向深入,文学的审美特性成为共识。唐宋时期,古典诗词和散文创 作取得重大成就 ,诗歌与散文理论也极为繁荣 ,司空图《四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代表了我国古 典诗歌理论的审美传统和精华。明清时期,关于小说、戏剧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发展起来了,李贽在评点《西 厢记》时提出“童心说”,金圣叹提出“性格人物”及“章法”说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 一书中强调戏剧创作“结构第一”。这些小说、戏剧理论 ,都从审美的文学观念出发 ,探讨具体文学体裁 的艺术特性 ,体现了文学形式观念的自觉。
(二)文学发展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业已 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这就是文学的继承性。它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其次更体现在文 学的艺术形式上。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文学的发展在既有基础上进行革命和创造 ,以产生异于和超过前人的作品 ,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 象的变化,这就是文学的革新性。文学的革新和创造,与文学的历史继承性一样,也是文学发展的基本特 点。
(四)文学发展中对其它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文学发展中对其它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包涵了两层意思:一是在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里,各民族文学 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也是促进文学 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对于各自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 生的 ,它总是出现在各民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 ,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文学相互交 流的产生和扩大;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 ,它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不同民族文学之 间的相互影响 ,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
注 6 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发展 |
体裁是文学文本形式的最外层因素 ,文学体裁通常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
注 7 文学思潮 |
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它与特定的社、哲思潮相关联,体现了 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 ,同时 ,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一)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产生 ,首先与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思潮处于一定的时空 ,它与所处的哲学、道德、 宗教、伦理等观念组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可以说 ,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产物,也是一 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 ,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结果;
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联为一体的时代,某一文学传统之中的一种文 艺思潮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思潮产生的原因。
共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有相当规模 ,呈现出群体性特征。
在西方文学史上,兴起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古典 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是布瓦洛 ,其著作《诗的艺术》为古典主义的纲领性文本);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 初 ,浪漫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 ,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解放(文学中,“浪漫主义”这一概念 ,最 早始于席勒);到十九世纪 30 年代 ,现实主义取浪漫主义而代之(“现实主义”也始见于席勒《论朴素的 诗和感伤的诗》);十九世纪中期, 自然主义出现,左拉受孔德的实证哲学、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论、 吕卡 思遗传学理论和贝尔纳实验医学的启示,发表了《实验小说》等论著,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创作理论;现代 主义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个文学思潮 ,它包含了现代西方文学中许多的文学流派(象 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第一个文学流派);二十世纪中叶 ,一种带有新的文化特征并被命名为“后 现代主义”的文化、文学思潮逐渐兴起。
注 8 文学流派 |
(一)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文学思潮与美学流派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文学流派侧重在文学创作的主体,而文学思潮侧重于文学观念 与文学思想的层面 ,它往往造成一定的文学创作潮流,但有时却可能主要是一种文学观念的主观要求而未 必有很好的作作实绩;一个文学潮流往往造就某个或几个文学观念相近的文学流派,而有时即使有文学思 潮 ,却未必有文学流派的存在;有时在一个文学思潮中 ,由于不同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审美理想等因 素 ,会造成不同甚至是相互斗争、完全对立的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在过去的文学史上往往是后人的一种追认,可以说文学史上相当一批文学流派是文学史 家研究、分析、界定的结果;随着文学的发展,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日趋提高 ,文学流派也往往在自觉的文 学观念和美学追求中形成;文学流派的产生往往还是文学思想、观念冲突和斗争的结果。
(三)文学流派的特点
首先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的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
其次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 ,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 ,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