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内涵(注 1)
情感表现(注 2) 情感特征(注 3)
抒情的本质(注 4) 抒情的原则(注 5) 抒情的途径(注 6) 抒情的策略(注 7) 抒情的传统(注 8)
题材与结构特征(注 9) 意象与主题特征(注 10) 文体特征(注 11)
注 1 抒情作品的内涵 |
抒情作品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 作品、戏剧作品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雨果等。
抒情作品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注 2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注 3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情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是人因感受到外界的刺 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以下区别情感与情绪、 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情感与情绪
情绪与情感都是主体因受客体刺激而产生的以心理反应,但情绪主要源于主体的生理需要,情感则源于主 体的社会需要;情绪可以在主体的早期(如婴幼儿时期),也可以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但情感是人 有了与社会的交往才产生的;情绪有情境性,情感则既有情境性,也有稳定性。以上是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情绪依赖于情感,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 容 ,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 ,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黑格尔语)、“诗的情感”(别林斯基语),它是对日常 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首次对“审美情感”作出阐释的是美国学者克莱夫.贝尔;童庆炳认为,艺术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既是内容 的情感 ,又是形式的情感。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接受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华兹华斯认为艺术情感乃是 一种在极为平静的心境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在这里,艺术不仅要倾吐情感 ,而且要理解情感;读者不仅要 “感受情感 ,而且要反思情感。”
注 4 抒情的本质 |
对什么是抒情 ,有三种回答: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在西方 ,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的观点是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 ,一般称之为“表现论”。它最基本的内容 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 ,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 龙,最著名的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在科林伍德看来,第一,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后者是个体处于低 层面的心灵表现;第二,表现情感不是传达情感 ,因为传达情感是传达者在传达之前已知道传达的内容和 成分 ,而表现情感则是艺术家在“表现”之前并不知道他要表现的是什么,他感到的只是莫名其妙的情感 骚动而已,只有通过表现 ,才能明白自己的感情;第三 ,表现情感不是煸动情感;第四 ,表现情感不是描 述情感 ,不能用抽象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科林伍德还阐述了情感和表现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情感只有通过表现才得以定型;另一方面,表现的方 式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因此 ,画家总是用色彩、线条去表现 ,音乐家用音符表现 ,文学家则 用语言表现。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论有三个要点:第一 ,强调感情的重要性;第二, 艺术只是“传达”而非“表现”情感;第三 ,传达情感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符号。
传达论的社会内涵与美学内涵:人类渴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有一个基本的要求 ,即公开化 ,即 我需要了解你感受到的东西,是否就是我已经传达给你的东西,你也需要了解,你所传达给我的情感,我 是否已经如数收到,所以,个人的情感往往会成为公众的情感、社会的情感。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常常借助 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形象能够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传达某种固 定的感受、感觉、情感 ,它通常与欣赏者的期待心理是基本吻合的,也只有这样 ,文学作品才能在大多数 情形下,在大多数人心中唤起同样的情感。艺术活动使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作者在传达情感时,着 眼于“公共的标准”和情感的形式结构 ,从而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投射情感也可称为“移情论”,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十九世纪的约翰.罗斯金 称之为“情感误置”。在罗斯金看来 ,情感误置是人类滥用情感的结果 ,是人错误地将情感置于外部事物之中,罗斯金甚至认为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左右,错误地外射自己的情感,构成所谓的“情感谬误”, 至于第一流诗人则能控制情感 ,而不陷于滥情。
注 5 | 抒情的原则 |
抒情原则是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性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 关系问题上有意识遵循的原则。
古典主义在抒情原则方面体现为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布瓦洛 ,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人所谓的“发乎情, 止乎礼”。);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是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强调直抒胸臆(代表人物是华兹华斯);象征主 义的抒情原则是“交感说”(代表人物是波特莱尔);编者所谓“抒情的一般原则”是诚挚性、独特性、感 染性。
注 | 6 抒情的途径 |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 ,情景交融。
注 7 抒情的策略 |
抒情策略是在创作抒情性作品时,作者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抒情 的策略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
抒情的语法策略,是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强化抒情效果的方 法和手段。抒情的修辞策略是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 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意象是抒情性文学的第一构成要素 ,是抒情性作品的根基 ,它可以被理解为“心理画面”。 隐喻。
典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 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典故能借故助历史与现实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相互映照表现 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并能够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用活典故,能够产生虚实相生、以少总多、空灵有 味、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
悖论是那种表现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 ,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悖论”这一术语源 自理查兹的“拟叙述”(指与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最终由布鲁克斯提出。悖论不 仅是语义结构上的特征 ,而且是文学结构上的特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的特征,他宣称“诗的语言是悖论 的语言”。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 ,但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违背常情地使用语言;或以“暴力”扭曲 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把逻辑上本不相干甚至相反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其相互碰撞,使之扭曲;或 借助一些表面上并不恰当的比喻 ,令人一时不明就里 ……使用这些手段 ,常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 协调和不一致 ,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
注 8 抒情的传统 |
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注 9 抒情作品的题材与结构特征 |
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作者要在极少的篇幅内 ,在极短的时间内表现刹那间的感受, 达到特定的美学目的,就必须依赖特定的美学设计 ,选取他相当熟悉的景致、人物、事件 ,以表现恰当的 主题;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
注 10 抒情性作品的意象与主题特征 |
抒情性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 ,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的生成。
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因长期反复使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是在 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原型意象因经长期反复使用而具备 了比喻、象征的功能,能够引发相对固定的情感、想象,暗示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为人熟知的“联想群”, 故而形成抒情母题 ,因此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悠久的抒情传统中,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是:伤春和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注 11 抒情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
抒情性作品最主要的模式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抒情性作品的典型形态 ,在西方,抒情诗有颂诗、情诗、哀 诗 ,在中国 ,抒情诗可分为诗、词、 曲、赋。
除了抒情诗,抒情小品也是较为典型的抒情作品。它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 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小品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题材广泛 ,主题多样),形式灵活多样(文 体丰富 ,有序、跋、记传、祭文、书信等;篇幅可长可短;表现手法多样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