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六章 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1、晚唐绮艳诗歌题材的范围。
2、李商隐诗歌的风貌特征。
第六章 晚唐绮 艳诗歌 与穷士 诗歌 | 范围 | 晚唐绮艳诗歌题材的范围。(1)爱情:夫妇、悼亡、婚姻外情爱(艳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 然 ”(2)宫怨、闺怨诗,多为乐府诗;(3)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 螺青黛镜中心。”(4)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为芳草以怨王孙,借 美人以喻君子” |
特征 | 李商隐诗歌的风貌特征。(1)悲怆:诗歌中的女子形象多为悲剧;(2)绮丽:李商隐“沉博绝丽”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李商隐的丽,不 仅见于语词之美,而且整个诗境停匀得体,犹如琼楼玉宇、时花美人;(3)委婉:晚唐人缺少盛唐人那种阔大的胸襟气魄,也缺少盛唐那种雄健的笔力; 晚唐诗歌的情韵是含蓄委婉,甚至纤柔。 |
第七章 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1、高层的政治体验对诗人的创作的积极影响。
2、杜甫创作夔州诗的政治心理。
第 七 章 政 治 对 李 杜 诗 歌 创 作 的 正 面 推 动 作 用 | 积极影 响 | 高层的政治体验对诗人的创作的积极影响。(1)大悲大喜的精神洗礼:进入宫廷的兴奋喜悦,离开宫廷的悲愤失望。这种政治上大 喜大悲的精神洗礼,没有进入宫廷一遭即无从获得。(2)提高身份自信、胸襟气概;恢廓心胸,踔厉志气,身份和自信心得到提高。同时实 际体验到了当时最高、最中心的政治是怎样一种场景,从而具备足以俯瞰全局的胸襟和 气概。(3)与朝廷、朝政建立联系:在入朝的实际生活体验基础上,感情上建立了一种与朝廷、 朝政难以割断的联系。(4)对祖国、对时代有更直接认识:国都长安更把唐帝国最具有特征的一些方面,集中 地给以体现。经历宫廷和长安生活,对祖国、对时代的重要旨趣,可以得到更实在、更 直接的体验。 |
政治心 理 | 杜甫创作夔州诗的政治心理。(1)夔州诗作为杜甫创作的第二个高潮,诗达 400 多首:如《登高》《春夜喜雨》《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2)诗人在这些政治诗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有一种身份的介入,以及愈是主观介 入,愈觉得实际上无能为力,甚至产生事与愿违的愤郁情绪。(3)政治性之强和郁结之深,常常被明确写出,既不能置身于朝廷之中,也不能置身于 国事之外,有近于当事人的高度责任感,又有实际上处于非当事人的地位和闾阎下层的 清醒和明彻。(4)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处境和心态基础上,完成了他夔州时期一系列情思浩茫的优秀 诗篇。 |
第八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1、论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社会生活基础。
2、简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第 八 章 唐 代 山 水 田 园 诗 | 生活社 会基础 | 论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社会生活基础。(一)隐逸生活盛唐物质基础好,僧道社会地位高,助长了隐逸之风;部分文人出仕之前,借隐逸提高 社会声誉,想走终南捷径;部分已仕官员,在郊区置庄园、别墅,调节身心,作失意退路。 诗人长期体验田园村野的生活,对景物描写真实而细致;诗人的感觉得到丰富和发展,诗 歌更具气韵。(二)漫游生活盛唐物质条件、交通条件方便,南北统一、版图辽阔,给诗人漫游提供了可能。诗人无 论是游玩、求官或是迁调,在漫游途中可以多方面地、大范围地接触山水、酝酿诗情; 漫 游扩大了诗人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诗人对山水的兴趣 ;漫游可以让诗人对各地山 水有所比较,把山水的 地域色彩表现出来:孟浩然笔下的襄阳山水与吴越山水、王维笔 下的 辋川 山水、柳宗元笔下的永州 山水、李白笔下的蜀道山水…… |
艺术特 色 | 简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摩诘指王维,从句意上理解是说品味王维的诗,仿佛诗中有画,观看王维的画,好像画中 有诗那般,说明王维诗画都非常擅长。王维不仅作了诗画结合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以画入诗,在选择视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 等方面,深得画理,表现出中国山水诗与画相通的特点。从整体上看,王维长于描写景 物的诗,使读者如置画中,也形容了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如画那般。 |
第九章 唐代边塞诗
1、简述唐代边塞诗的生活内容范围。
第九 章唐 代边 塞诗 | 生活 内容 |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生活内容范围。唐代边塞诗从内容上看,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细分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反映边塞风光的诗;(2)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3)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4)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
第十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1、《乐府诗集》
2、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
3、叙情长篇
4、《孔雀东南飞》
5、《木兰诗》
6、元白叙事诗的艺术风貌。
第 十 章 唐 代 叙 事 诗 与 叙 情 长 篇 | 《乐 府诗 集》 |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总集;是现存收集乐 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也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现存 100 卷,共 5000 多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
原因 | 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1)中国的文化,有比较内向的特点;很难以旁观者或接近旁观的态度,把生活作为故 事歌唱。(2)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叙事诗的传统。(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绘画重写意,戏剧多歌唱少对白,没有布景。(4)中国古代诗歌不直接面对群众,不必须动人的情节故事。(5)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少,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不受批评家 欢迎。(6)入唐以后,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近体诗中的绝句,体制短小,不可能构成情节曲折 的叙事诗。 | |
叙情 长篇 | 叙情长篇是指李白、杜甫、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所作的借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叙情)叙情长篇立足于抒情,它虽然也叙事,但只是将叙事作为抒情的手段,并不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铺排多方面的活动场景和有关事件,抒发主体长时期内的比较复杂的情感。这批作品的出现,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
《孔 雀东 南飞》 |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 之作,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全诗 350 余句,1700 余字,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叙事诗。诗歌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封建礼教的残 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 |
《木 兰诗》 | 《木兰诗》《木兰诗》收录于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后人将其与《孔雀东 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 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 |
艺术 风貌 | 元白叙事诗的艺术风貌。(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2)卓越的叙事艺术;(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4)浓郁的抒情气氛;(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 |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1、五古
2、七古
3、律诗
4、绝句
第十 一章 几种 主要 诗体 的艺 术风 貌 | 五古 | 五古五古,指五言古诗。从汉代开始,就成为诗歌的主要样式,直到唐代,仍未见衰。汉魏五 古本身有两种:一种是以汉乐府为代表的偏于叙事的体系;一种是从苏李赠答,古诗十九 首到陶渊明的偏于抒情的体系。唐代五古中成就多方面的是李白、杜甫、韩愈三家。 |
七古 | 七古七古的产生和发展,迟于五古。《诗经》、《楚辞》中虽然有七言的句子,但不能称为七言。七古的概念,内涵不像五古那 样确定单一,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等人为代表。 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 | |
律诗 | 律诗律诗是顺着六朝文学发展趋势必然要演化出的一种诗体,要追溯到六朝时期的谢灵运和沈 约。初唐时期,沈佺期、宋之问将律诗在字数、对仗、声律做了定格;使之具有均衡、整齐、 圆润、和谐的特点;律诗由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律、七律。 | |
绝句 | 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 更容 易上口。唐诗七绝数量既多,质量尤高,李白、王昌龄最受推崇。岑参、高适以气骨胜,王维以气 韵胜。王翰、王之涣“葡萄美酒夜光杯”、“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篇,达到了唐代七绝的最 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