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十二节 苏轼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开拓出“ 自是一家 ”的新风格新意境,被视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3、其词风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词集名《 东坡乐府》、《东坡先生长短句》、 《东坡词》。
二、赏析:苏轼——01《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一)创作主题:咏物词,歌咏杨花,也有伤春身世之感,被贬的失意。
(二)艺术特色:
1、王国维评《水龙吟》“和韵而似原唱 ”。【1904/1501 单选】
2、苏轼与章质夫“杨花词 ”的异同:【1607 论述】
(1)共同点:两首词都属于咏物而且咏同一物(杨花),也都善于隐喻。
(2)不同点:
①章质夫的杨花词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从总体上,章质夫赋咏杨花,便真的在 杨花的物态风神方面花足了功夫,因此就状物生动而言,章质夫是曾无半点愧色 的。
②与章质夫的原唱相比,苏轼的和韵之作便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他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 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把传统的赋物境界和人格境界打通为一。
③但若要言及摹写杨花物态的精妙,则章质夫的地位仍难以动摇。
二、赏析:苏轼——0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创作主题:离别;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二)艺术特色:
1、情感主线和情感的转折变化:
(1)全词情感数折,意思层深,而在矛盾中归于旷放则是此词的情感主线。
(2)上片主要表达了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起得突兀,问得离奇。起句见月问天,追月而迟疑,徘徊在“天上 ”与“人 间 ”,情感不仅贯穿全篇,而且矛盾的情感在曲折变化中不断深入,终归于旷放、 解脱。
(3)下片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 ”一路,“兼怀子由 ”之意也 随之拈出。由月照无眠隐含“怀 ”人,又由个人、亲人扩至天下人的大境界; 情 感在矛盾由思念转而安慰,祝愿中不失信念。
二、赏析:苏轼——03《念奴娇》(大江东去)
(一)创作主题: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念奴娇》作于 1082,苏轼时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2、写景特色: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 气势雄壮。
(1)上片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 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收尽浩浩长江与千古风流);
(2)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进而描绘赤壁壮观景象,动荡之势也暗合人世纷争;歇拍总括景象,顺利接续 到历史。
(3)下片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侧写周瑜儒将风流的姿态和 镇定自如的风度,识力自是超人一等。“故国 ”两句由周郎拍到自己。从周瑜的 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和政治落空的悲哀,有“多情应笑 ”之句,语似轻淡,意却 沉郁。
(4)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 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赏析:苏轼——04《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创作主题:
1、主题:此词叙夜饮东坡、三更归家之事,当是彼时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反映。 2、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雪堂是苏轼在东坡所筑的简陋之所。 (二)艺术特色:
上阕叙事,极富生活情趣。下阕直笔入情,妙揭自己苦恼心态。从叙事到写景,从缠绵苦闷到蓦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传为佳作。
二、赏析:苏轼——0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创作主题: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 1082 年,时苏轼正谪居黄州。
(二)艺术特色:
1、表现的人生情感——归隐的意趣:【1410 简答】
(1)词人在词中叙写了遇雨时淡然处之,超然于物外的一次生活体验。一旦超越是非,也就无所谓得意的欢乐和失意的痛苦的人生体会。
(2)这表现出了词人旷达自适、超越凡俗的情怀。
2、本词记事抒怀,借日常小事寄托隐逸等理趣。上片写雨中情形,由此感悟到,只要守本念就能抗外物,表现出面对人生坎坷的 镇定自如及脱宦海而自得;下片通过书写雨晴、斜照,进一步加强了归隐意趣, 也感悟到万事万物的相对性,进而抵达人生旷达和生命洒脱的境界。这首词以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入笔,但小题大做,将一己之人生态度融入其中。
二、赏析:苏轼——06《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创作主题:咏写孤鸿。
(二)艺术特色:
1、作者于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2、刻画了幽人与孤鸿的孤傲:
(1)集中刻画了孤鸿的孤独又孤傲,但幽人的性格与之相伴相生。 起二句静 夜萧索中,只有幽人与孤鸿;下片写孤鸿惊/恨/不栖/寂寞,也是幽人心境的外 化。孤独又孤傲对于孤鸿与幽人而言,是高度契合的。
(2)寓意高远,运笔空灵。
二、赏析:苏轼——07《洞仙歌》(冰肌玉骨)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背景:据词前小序,朱祖谋编年《东坡乐府》定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2、主题:词演绎蜀主逸事,而兼写自己感怀,可看出其对流年偷换的忧患心情。
3、写作特点:上阕写宫廷静景,描摹花蕊夫人姿色为主。下阕因思而动,着力写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池上的情形,揭出未眠、钗 横鬓乱的心理实质。
二、赏析:苏轼——08《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一)创作主题:既是苏轼临别寄情友人之作(送别僧道潜-字参寥),又有参破世间荣辱、共继谢安雅志之意,这与苏轼超旷闲逸的人格精神是 一致的。
(二)艺术特色:
1、表现归隐之愿:赠友人参寥词。颂二人深厚友情,也抒写出世的玄想和人生空漠。上片在写景中参酌今古,揭示欲忘却世间机心,意欲归隐。下片仍以写景开端,表达了遥接谢安雅志、一意归隐的远望。达观中充满 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 气回肠。
表现归隐之愿:【1707 论述题】
(1)通观苏轼、参寥如影随形的交往经历,才可见出苏轼“算诗人相得,如我 与君稀的深情高谊。也正是因为他与参寥有这么一段披肝沥胆的经历作为基础, 所以苏轼在忘却世间机心,意欲归隐时,才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参寥,希望能把这 一份情谊在清净隐逸的世界里得以延续。煞尾数句便借谢安、羊昙的典故表达了 遥接谢安雅志、一归隐的愿望。
(2)苏轼化用典故,以谢安、羊县分别比喻自己和参廖,也是以此为鉴,以免 遗憾终生之意。苏轼生平是一直以遥接谢安雅志自勉的,他在其他词作如《水调 歌头》 (安石在东海)等中,也屡次运用这一典故,可见其心仪之深。
二、赏析:苏轼——0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创作主题:作于密州 —— 密州出猎。
(二)艺术特色:
1、以“狂 ”字统摄全词意趣:是豪放词代表,并抒写出作者的狂态、狂意与狂 情。
(1)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渲染出猎的景象,从行猎者到观猎者,无不以一“狂 ”字统摄意趣。
(2)下阕从猎后饮酒高歌写起,抒发了由出猎之豪情转化为为国效力的爱国热 忱。其意兴仍是承“狂 ”字而来。
(3)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少年狂气的发泄,而是内心深处借狂放之气流露出的至 性至情。其“狂 ”字下面显露的民族赤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二、赏析:苏轼——10《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密州。
2、写作主题:苏轼与妻子王弗感情深笃,这首词是苏轼追悼亡妻之作。
3、写作特色:全词以情起笔,以景煞尾,意境幽微迷濛。
用笔也腾挪自如,或写实情,或写虚境,虚实结合。描写对象也从自己到 双方再到对方,弛张有度,梦境。
二、赏析:苏轼——11《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苏轼的伤春则哀而不伤,忧而不怨,在对春之将去的淡淡哀愁中,调和进旷达的生活意趣,使孔墨精神、释氏实相和老庄之心得以交融并 发,让人浑然不见其涯。宛然是他人格精神的形象写照。
2、在矛盾中写景、写情、写理,大凡花色与果实、此处与彼处、墙里与墙外、 行人与佳人、多情与无情等,都是通过对比的方式一一写来,从中折射出苏轼独 特的人生意趣。上阕写暮春景色,下阕写矛盾。
3、名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赏析:苏轼——12《永遇乐》(明月如霜)
(一)创作主题:据词前小序,这是一首记梦词。
(二)艺术特色:
1、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下阕醒后自述,语意沉郁而超然 独悟。
2、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 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二、赏析:苏轼——13《行香子》(清夜无尘)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这首词中“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是其中一次公开的人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宣言。苏轼的不少词在人生短暂的感情的基础上表现出比较浓烈的出世和超世 的思想。
2、散文化、议论化的基本手段
(1)“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便是其中一次公开的人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宣言。
(2)本词有更多词句直陈人生价值取向,议论化、散文化色彩突出。 上片以写景开笔,但大意归结到人生短暂,勿为名利虚耗精神的主题;接下连用三个典故来强调人生如梦。下片专写个人情怀;虽写文章不 被重视,实写自己不为世所容。也乐陶陶;希望归去赋闲,返回自然,实现自由 洒脱的诗酒人生。
二、赏析:苏轼——14《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这首词主要写沿途见闻及由此而触发的人生归宿感,表现苏轼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
2、上阕写景着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气;下阕重在强调浓郁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