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4

2024-09-1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9073

【自考课程名称】唐诗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九节   辛弃疾

一、文学常识:

1、辛弃疾,初字坦夫,后改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人。《稼轩词》今存共 620 余首,数量雄冠两宋,《稼轩长短句》。

2、辛弃疾先后为孝宗献上《美芹十论》、为丞相虞允文上《九议》。

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由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的《辛稼轩诗 文笺注》是当前最为完备的诗文合集。

二、赏析:辛弃疾 —— 01《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感慨国事和个人命运。上片咏春;下片咏史,写怀抱与心态。

2、艺术特色——以比兴手法构成整体的象征意蕴:

(1)词人秉承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构成了整体的象征意蕴。

(2)上片以暮春景色起兴,渐次写出伤春、惜春、留春、怨春的层层感受。

(3)下片借汉武帝陈皇后之事,委婉写出个人心态和怀抱。

“千金 ”两句反用长门买赋使君王醒悟之事,矛头直指君王,可见内心愤概 之深。

“君莫舞 ”三句则怨而且怒,并用杨玉环和赵飞燕的悲剧结局,直面警告那 些醉生梦死的投降派。

“ 闲愁最苦 ”一句是词意集中之句,缩结上片惜春、怨春的种种感情,并带 出煞拍三句意趣。以景结情,也象征着炭岌可危的南宋政局。

二、赏析:辛弃疾 —— 0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作者时任建康留守叶衡幕府参议官。辛弃疾借登临建康赏心亭之际, 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2、艺术特色——写景特色:【1410 论述题】

(1)上片主要写景,从写水到写山,从写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层次十分清晰。

(2)开头两句写词人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十分契合 江南秋季的地理特征和季节特征。

(3)接下三句写山,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自己在远眺群山后引发的 对中原父老悲惨命运的忧愤之情,并采用移情的表现手法,意思更深一层。

(4)以下直至上阙结束,写景已退居其次,词人将听觉中的孤雁声声鸣叫、视 觉中寒光闪闪的吴钩和愤拍栏杆的动作综合写来,使其无人会意的苦楚平添了几 分悲剧色彩。

3、艺术特色——用典意蕴:【1410 论述题】: 下片借用典故说出了词人的“登临意 ”:

 第一个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像张翰一样弃官归隐,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添置个人 家业,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

否则,既难免遭到像陈元龙一样的被人唾弃,也没有颜面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 雄人物。

接下来又借用桓温北征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生命尽耗、功业无成的痛苦无奈情 怀。

二、赏析:辛弃疾 ——  03《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描写了词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盟鸥偕鹤的归隐乐趣。从中可以窥见辛弃 疾的另外一种心境和生存状态。

2、艺术特色—— 表现辛弃疾的特殊心境和生存状态:

(1)此词上下片皆以写景为主。起句为一篇之骨,以下写景言情,皆由“爱 ”字生发。次句写湖面景色。刚从尔虞我诈的官场摆脱出来,具有一种特别的欣喜之情。

(2)下片由带湖今昔变化,引出世情欢哀。故对其变迁,感慨深沉。 爱是核心,卸职悠闲,同盟鸥鸟相偕白鹤乐趣。换头写鸬鹚传神,“窥鱼 ”句开怀而有寄托。“废沼 ”句今昔变化论世情哀。 煞拍因爱而修饰。

二、赏析:辛弃疾 ——  04《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全词借水怨山,以山水起兴,慨写古今。

2、名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二、赏析:辛弃疾 ——  05《祝英台近》(宝钗分)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以一女子口吻,摹写晚春闺情,情深语情,温柔缠绵,是稼轩另类词 的代表。

2、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 :

本词是婉约的闺怨,细腻委婉,尤其是细节描写。

(1)起三句追忆当年分别情形,赠物、地点、氛围次第写来,印象恍如目前, 而伤痛似在昨日。

(2)过片三句通过一系列联贯的动作,揭出盼归之情。

(3)下片从鬓边觑花到数瓣 卜归再到才簪又数,这些细节描写颇能表现出女子 思念情人的焦虑心情。

白描使这些细节,进一步形神兼备,余味无穷。

二、赏析:辛弃疾 —— 06《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上片主要描写元夕灯市盛况。起三句用繁花、星辰、春雨形容灯饰的规模和层次,从高远处起景,气象纵横。 “宝马 ”以下由灯及人,写视嗅听觉错杂,时空动静交叉,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 的灯会胜景。

2、下片笔墨收缩,先将视线集中在赏灯的一群女子身上,突出她们的装束与修 饰,以表现她们内心的激动;既而又将视点定格在一位笑语盈盈的女子身上。

3、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人间词话》拟之为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境界。 (2)女子飘然而去,带走了一路笑声,却留下了词人的惊愕。词人立即开始追 寻,寻她而至千百度,则其精神殊足感人。正当词人苦之处。词中女子却偏择灯 火阑珊处,此时已对灯饰失去了兴趣,两人的偶然相遇都在彼此心中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印象,故一个是追寻千百度,一个是独立阑珊处。

二、赏析:辛弃疾 ——  07《清平乐》(茅檐低小)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

1、主题:这首词为稼轩闲居带湖时的作品,是一幅农家生活即景的小照, 在和谐宁静的画面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2、艺术特色—— 描写农家风情:词写农家生活,在和谐宁静的画面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上片写自然风光和乡里互相说笑的美好,下片转入对农事活动的描写,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倾心。


二、赏析:辛弃疾 —— 08《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写作者夏夜行道所见所感,明写夜景,而暗寓其情,寄寓了一个落魄 士大夫的别样情怀。

2、艺术特色——写景的变换/如何从写景来写心情:“夜行 ”二字是全词写景的线索,由此带来了写景的两个基本特色:

(1)写的是夏天午夜景色;    

(2)写的是变化和流动中的景致。

   不仅写出由黄沙岭上— 岭下— 溪流— 林边— 茅店的行走路线变化,而 且移步换景,更写出了路线变化所带来的景物变化和心情变化。

3、艺术特色—— 体现的农民式情怀/田园情怀:写作者夏夜行道所见所感,视角从树枝移到稻田,企盼丰收。

3、艺术特色—— 体现的农民式情怀/田园情怀:【1707 简答题】

(1)开头两句,一写视觉,一写听觉,“清风半夜 ”为其关键。鹊之惊起,并非缘于明月本身,而是由于清风徐来,月为云遮,所以, 原本安息在枝头的乌鹊被或明或暗的月光变化惊醒了。而且不仅乌鹊被惊醒了, 连树枝上的蝉也被惊醒了,鹊惊蝉鸣,夏夜因此而喧闹起来。

(2)接下视角从树枝移到稻田,稻花的清香让辛弃疾和他的同行者感受到丰收 的临近,那盛大而壮观的蛙声,更好像是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3)辛弃疾不仅对农民付出了极大的关怀,而他自己也因此拥有了种田园情怀。


二、赏析:辛弃疾 —— 09《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题:表现人生意趣和慕陶情结。

2、艺术特色—— 表现意趣的结构安排:

①上阕起笔劈空一声浩然长叹,用孔子半面语,揭出人衰而志未酬的痛苦。

②接由体衰而怅恨平生,点出思友主题,然交游零落,则所思其实有限。

③换头始切合到陶潜及其《停云》诗的意境上。

④煞拍意趣收束,以尚有二三知音自慰,同时也回复到“思亲友 ”的题旨上来。

3、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由思友不得,转而移情眼前青山,青山与我,相看两不厌,互有妩媚之感。人世虽有沧桑巨变,惟有人与自然亲切和谐地相处着。可见稼轩与自然的默 契。

二、赏析:辛弃疾 —— 10《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主要思想内容:【1501/1904 简答题】

(1)此词上阕主要追忆当年参加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豪情。

(2)下阕重点写敌我交战的惊险场面。战马奔腾,箭声如雷。

(3)其宗旨所在,仍在蓄往日豪气之势,跌回冰冷残酷之现实。

2、艺术特色——如何表现从醉到梦到醒的情感变化:

(1)上阕追忆。起二句一写挑灯看剑,一写吹角连营,极富战争氛围。接下倒 叙梦境,词人删略琐碎,集中描写秋季点兵的盛况,豪气淋漓,意境壮阔,皆是 英雄本色之语。

(2)下阕写交战场面。“了却 ”两句,直述当时心中所愿,亦是将士勇猛无畏的 动力所在。并不讳言个人功名欲的驱使,但其主要思想还是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的尊严。

(3)这首词共 10 句,第一句醉着,中间八句梦着,只有煞末一句醒着。 然而醉着的豪情、梦着的壮都在醒着的白发中飘逝了。

二、赏析:辛弃疾 —— 11《永遇乐》(千古江山)

(一)创作主题及艺术特色:

1、纵论古今,近乎一篇词论:

(1)全篇借咏史而言现实。上片用孙权、刘裕史事,以表明自己心迹。     对其金戈铁马、气魄如虎钦羡不已。希望能由此振作南宋朝廷收复疆土的决心,再现英雄当年的功业。下片在怀古之情的基础上,切合南宋的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战略,并表达了 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以刘义隆仓促北伐导致失败的教训, 昭示南宋统治者,抗金北伐固然重要,但草率从事的覆辙不容再蹈。

(2)这首词纵论历史,暗关时事,揭示了人生短暂与江山永恒的矛盾,近乎一 篇词论。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7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6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5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4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3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2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南宋名家词1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10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9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8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7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6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5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4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3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2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北宋名家词1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8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7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6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5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4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3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2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唐五代名家词1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第四五章重点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第三章重点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第一二章重点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2 ☆ 唐诗研究自考资料大纲重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