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31、高晓声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 高晓声的小说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深刻的“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批被称为“中 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 积淀下来的民族“劣根性”。
艺术成就: (1)高晓声的创作手法虽然主要是现实主义的 ,但他并未故步自封 ,而是“寓洋于土 ,土洋结 合”.采用“ 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 ,成功借用西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 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且把它们与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2)高晓声的小说基本上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但也并非全然按照时空顺序,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 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在招待所醒来之后作者所运用的补叙和回忆便是如 此。
(3)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 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如《“漏斗户 ”主》之末尾陈奂生百感交集的泪水和《陈奂生上城》 中的他在招待所房间里的举动及其付款时的细节等。其次,作者还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另外 ,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的细致生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4)高 晓声的小说语言富于幽默感,这主要是通过大词小用等方法来实现的。如陈奂生的“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 帽子”等。由于作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于其家乡武进,他又极善于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 ,因此,他 的语言极富乡土气息。
32、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和突出成就
答:艺术风格: (1)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 ,但细细地咀 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 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做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
(2)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汪 曾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很用心地去描摹风土人情,而且不惜大量笔墨,但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 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生内涵的。这就使他的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小说,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 种氛围下活动着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自然天成 ,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种,是一种“诗化的 小说语言”。另外 ,作者往往采用传统白描技法.达到一个表现至善至美心灵世界的良好艺术效果。
突出成就: 综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它的出现是对 1949 年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 巧的一次冲击。可以说 ,汪曾祺小说的复现 ,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第一次认同。
33、林斤澜小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答:思想意义: 林斤澜的小说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而寻觅健康美好人性 的复归。
艺术特征:除王蒙外,林斤澜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讨是最下工夫的。他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 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 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 ,以及某 些细节的不真实和非逻辑性 ,构成了他的小说短小而精深 ,平淡而诡奇 ,冷峻而深刻的深层意蕴。此外,林斤澜的小说是极不讲究情节安排的,情节极简单,往往是采撷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是历史瞬间里的 一个小镜头定格,然而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精雕细刻,创造出奇异的、包孕万千的艺术境界来,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34、张承志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答: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 母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 思。
张承志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除了象征、隐喻的结构框架以外,他的小说还有着强烈的 节奏感。有人认为张承志的小说非常突出地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从而达到了诗 的境界。他也讲述故事,也描写和叙述,但他是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吸收到他的自我世界里去。以深 刻丰富的内心体验,让这个世界充满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把这个世界带到意识的光辉里。虽然他也塑造人 物、描摹事物、组织情节,但他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们以深刻的“暗示” 内 涵 ,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 ,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
35、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及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答: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 ,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 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 点。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方法 ,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的彻底颠覆。
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 覆 ,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 是对公案„一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而其《古典爱情》所颠覆的,显然 是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 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 ,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余华自 1987 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 ,作品的数量并不多 ,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惩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 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36、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的发展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主要贡献
答:(1)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 的真诚追求 ,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②1981年以后 ,王安忆的创作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 ,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与前一 阶段相比,这些小说的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家更多 地是从人的价值租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因此,作品的主题意蕴也更加深刻、丰厚。在艺术手 法上 ,作家也作了新颖的探索。这些作品为作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也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
③1984 年以后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 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 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2)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 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 鲍庄》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它所采用的块状的神话结构与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王 安忆又发表了《长恨歌》,这是一部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蕴涵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产生了较大的 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