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四章、《西游记》
一、玄奘取经和《西游记》故事的演变:
1 、故事源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年)玄奘历经 17 年前往天竺国取回佛经 657 部,回国后口述经历,其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2 、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夹传说。
3、宋代取经故事成为说话艺术的重要题材,南宋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 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说经话本,它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发展到重要阶段。17 节, 白衣秀才、深沙神。
4 、元代取经故事已初步定型,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平话《唐三藏西 游记》等。
5、吴承恩的加工整理,最后完成小说《西游记》。作者生活在封建专制政权十分 反动、政治黑暗腐败的时代,科场不得志,仕途不顺,放浪诗酒。曾仿唐传奇作 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其作《西游记》有着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其中也寄托了 自己的理想与爱憎。
6 、今存最早《西游记》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德世堂本,20 卷 100 回。 其后各种版本纷纷出现。
二、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西游记》在结构上可分三部分:A 、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与大闹 三界的故事;B 、第八回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C 、第 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
1 、关于小说的主题可谓众说纷纭。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明中叶以后,随着 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对人和人的个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对专制的 不满,对封建礼法和秩序的蔑视等势必影响小说的创作;二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与 创作思想对小说的影响,通过神怪奇幻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并寄 寓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爱憎感情。
2 、孙悟空的形象:超凡入圣的理想化英雄形象:A 、大智、大勇、大力;B 、蔑 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反抗性极强;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 争;具有十分鲜明的善恶是非观念,见义勇为,为民除害。
总之,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 淀,其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反映整个 民族性格的精华,它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方面,又是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 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其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束缚、不满等级制度 和反抗性都属于时代精神的反映。因为《西游记》出现要晚《三国》《水浒》一 百多年,所以,其中时代精神要明显得多,“强者为尊 ”,不能忍受屈辱,要求对 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追求个性自由等,其忠君、封建正统思想要少一些。从孙悟空形象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看《西游记》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故事没有完 全褪尽宗教色彩,孙悟空的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另一方面他又并不是虔诚的发 教徒,嘲笑、批判佛教教条的虚伪性和危害性。
三、《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1 、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在表现其超凡入圣的同时,又处处注意点示其身上的 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写得富于人情味。
2 、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玉皇的自私 与暴虐、阴司冥府的人情世故、佛界贪财受贿等,取经路上所除的妖魔鬼怪不少 与神佛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有联系,这些都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3 、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与智慧,也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1 、奇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 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 、奇趣:其趣味性与娱乐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突出。其奇趣与人物形象的 思想性格相关,其人物描写将神性、人性和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在曲折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折射出三教合一的明代心 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及取经过程,隐喻了明心 见性的全过程:放心、定心与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