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十章《晚清的谴责小说》
一、时代条件和谴责小说的产生:
1 、时代特征:1840-1911,近代时期。
1)中国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的社会。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反帝反封建斗争贯彻近代社会的始终。
2 、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总的特征是鲜明的政治色彩。
2)晚清小说的特点:A 、数量相当可观。B 、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 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败,世风的堕落,民主 主义思想的产生,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兴起和发展等。因此,揭露帝国主义的 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揭露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 近代小说的主要内容。
3)谴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阐述了谴责小说兴起及其特点:光绪庚自(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 平天国、捻、回) ,亦屡挫于外敌(英、法、 日),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 有识者则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 政既不成,越二年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 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合 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4)晚清小说创作发达的原因:A 、社会的、时代的原因,以小说作为变革社会的 宣传工具;B 、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促进作家 的创作热情与自觉意识;
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1 、李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
2、《官》是近代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于 1903 年 4 月至 1905 年 6 月连载于《世 界繁华报》,全书共六十回,以锐利之笔描绘出以前文学上不曾有的千奇百怪的 官场群丑图。共写了三十个官场故事,发生在十八个省,上自皇帝、太后,下至 杂吏,应有尽有。
3 、概而言之,作品描写了封建官吏的三个特点:贪、骗、媚。
4 、艺术上,以讽刺、夸张、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但小说重在对社会现 象和事实进行描摹,并未着力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因此,其形象本身存在表 象化,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其揭露的现象和事实多有 重复。全书最明显的缺点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缺乏像《儒林外史》那样 令人回味和深省的讽刺意蕴。
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 、作者字茧人、趼人,号我佛山人。一生创作长篇小说 20 部,短篇小说 10 多 篇,以及大量笔记、戏剧、诗文,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 、作品最早刊于《新小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共 108 回,全书以“九 死一生 ”的经历为线索,记述他二十年间所见所闻的天地之间惊听之事。第二回 借“九死一生 ”之口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 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与《官》中的“畜生的世界 ”相近,小说也表现出官场的黑暗。但两书相比,有 一些不同之处:
1)《怪现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宽广,除官场外,商人、买办、诗人才子、 斗方名士、以及赌棍、讼师、道士、江湖医生、人口贩子等三教九流,均摄入笔 底。
2)反侵略和反汉奸的爱国思想比《官》更为突出和鲜明,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卖 国行为,谴责尤为激烈。
3)小说还描写了一批正面人物,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并借以批判各种黑暗现象。 如亦官亦商、乐于助人的吴继之,洁身自好、爱民如子的蔡侣笙等,但这些人物 塑造得并不成功,而且他们或破产、或丢官,均不得善终。
3 、在艺术上,也存在讽刺的直露和肤浅,人物形象的不鲜明等缺点,但在结构 方面,则比较完整而严谨,以“九死一生 ”的见闻为线索,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故事联串起来。
四、刘鹗的《老残游记》:
1 、作者洪都百炼生,即刘鹗崇尚西学,学识广博,多才多艺。
2 、小说完成于 1903 年至 1907 年之间,是为了资助朋友连梦青而作的。全书计 划写三编六十回,未完。
3 、小说的思想内容:作品以江湖医生“补残 ”的经历为线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一回写一艘航 行于大海里的“大船将沉 ”,象征整个国家即将衰亡之势,船上有三种人:一是 “掌舵的人 ”,象征统治者;二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象征着革命派;三是“下 等水手 ”,象征着下层官吏和爪牙。但作者为将造成大船危殆局面的第一种人开 脱,而攻击后两种人。这表明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还缺乏真正深入的认识,没 有找到社会弊病的症结,因而开不出切中要害的救世良方。
五、曾朴的《孽海花》:
1 、第一作者为金松岑,1903 年动笔,只写成六回,于 1904 年转请曾朴续写,共拟 60 回目,曾朴于 1904-1907 年间写成 25 回,1928 年又续写到 35 回,并对 前 25 回又作了修改。
2 、两位作者都参加过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这影响到小 说在思想上与前三部作品的不同。
1)作者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触及到了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勾心 斗角,表现了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和昏庸腐朽。
2)小说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其思想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认为“科名制度, 实系唐以后帝王的遇民政策之一,借以笼络上层知识分子,间接消灭反抗,以巩 固其少数人的统治 ”将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联系起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 流于抽象,缺乏艺术形象。
3)以同情和赞扬的态度写到了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陈清等,字里行间充满一 种萡可抑制的革命激情。
4)对当时士大夫阶级和知识分子等所谓“作态名士 ”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他 们装点风雅的各种丑态,都作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和辛辣的讽刺。
3 、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特色:“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1)结构,虽然没有最后完成全书六十回的创作计划,但现存通行的三十回本,结 构也还是相当完整的。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全书的线索, 去铺展和组织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历史事件,杂而不乱,完整紧凑。
2)语言,运用的是经过提炼的比较纯熟的白话,遣词造句,颇富文采,又吸收较 多的文言词语,通俗中又透出典雅的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