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发现》 作者: 闻 一多
1、《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现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落痛苦的 心情。《发现》是闻一多1925 年回国之后的诗作。 当他满怀“抗彼美人 ”,奋发图强的激情 , 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时 ,看到的却是满目创痍、遍体鳞伤、生 民涂炭的惨象 ,诗人炽烈的爱 国之心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于是他追问青天和大地 ,上下求索。爱国主义的深情在悲愤难 抑 的痛苦发现中燃成烈焰。
2、简析《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的诗题有双重含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如花的祖国的现实 ,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个发现使他失望痛苦。
对主观世界的“发现 ”,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 ,上天入地 ,寻找祖国变成“噩梦 ”的缘 由,“总问不出消息来 ”,终 于在痛哭中“ 呕出一颗心来”时 ,才“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在 我心里”。 《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 想题旨 ,使读者见到一颗蹦跳在 诗人胸膛的火红的赤子之心。
“发现”的双重含义也表现了诗作的构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 ,以惊讶 的“发现”作结 ,首尾呼应。 自 始至终 ,紧扣“发现”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 ,深化 了主题 ,构思精巧 ,感人至深。
3、《发现》的比喻和征询艺术手法。
《发现》采用比喻和征询的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将祖国的黑暗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 ”,并且是挂在“悬崖 ”上的“噩梦”,把 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 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噩梦”般的现实。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 ,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 ,以抒发内 心的痛苦。
4、《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死水》和《发现》
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 ,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 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情 ,皆 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不同点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发现》则采用比喻和征询的写法 ,以挂在悬崖上的恐怖 的“噩梦”来比喻黑暗的现实。 《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现旧中国的污秽、腐朽和丑恶。 《发现 》则以比喻和征询手法强调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时的主观感受。
二、《死水》以“死水”意象贯穿全篇的线索进行铺排 ,在客观、形象、看似冷静的描绘 中 ,蕴含深沉的感情。《发现》 以“发现”为抒情线索展开题旨 ,在希望和现实、“心爱”和“ 噩梦”的鲜明对照中 ,突现感情的爆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