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风景谈》作者:茅盾
1、分析此文的思想内容。
1940年5月 ,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 ,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深受 鼓舞, 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 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 ,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 ,它不仅 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 的抒写 ,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是对延安精神的崇 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 ,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 怀 ,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 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 , 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景”理论。
2、分析本文含蓄的艺术特色。
(艺术上第一个特点)含蓄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创作和发表于当时的国 统区 ,因此未写明写何处。但 当时的读者都明白 ,这是写陕甘宁边区延安 ,是延安的劳动者, 鲁艺的文化人 ,延安的抗日青年、干部和战士。
其次 ,含蓄更表现在名写景 ,实写人 ,以景衬人;
第三 ,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一些场景 ,以小见大 ,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 内容 ,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 生活、新精神;底蕴深厚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
3、简析本文吸取电影手法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第二个特点)本文在艺术上表现上还借鉴了电影手法。六个场景由一个主题统率 , 场景描写融进议论和抒情, 犹如电影的解说词 ,并起到穿针引线作用 ,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 , 层层递进 ,融为一体。
《爱尔克 的灯光》 作者: 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 1941年 ,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 ,可故居已数易其 主 ,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 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 ,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 孙” 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 ,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 ,包括封 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 能被妥善继承 ,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 ,安享富足 、舒适的生活。同时 ,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 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 ,在文章中 ,他通过姐姐的悲剧 ,揭示了 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 的心灵 ,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 ,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 “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 ,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财 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 气质 ,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 ” 的道路 ,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的道路 ,认为这才是一 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 ,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 ,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 ,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 心灵 ,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 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 ,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 裂 ,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 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 曾照亮什么” 。这灯光代表了 笔者的故居 ,象征那个狭小的家 ,象征旧家庭, 旧礼教的没落与 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 ,希望 的灯 ,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 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 ,既表现了姐弟之情 ,又 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 ,它象 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 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 ,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 的线索 ,文章中 ,以“灯光” 贯穿始终 ,把不同地点、 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 ,最后则 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 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 ,是他“走向广大 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 明、理想的信念 ,并且 ,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 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 旧居 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有 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 ,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 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 ,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 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 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 ,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 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 ,这种思考 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 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