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八章《儒林外史》
在这一章首先要了解吴敬梓的时代、生平和思想、《儒林外史》中的正面形象与 作者的理想吴敬梓的时代、生平和思想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一、《儒林外史》对 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二、《儒林外史》中的假名士、官僚、乡绅形象;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的讽刺艺术
一、《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1、《儒林外史》的思想倾向,表现为:
(1)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这是全书的总的思想倾向。
(2)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
(3)儒家的孝悌信条。
(4)对学问的理解仍是经史。天问、地理等儒家传统提倡的范围。
2、《儒林外史》全面深刻地揭露、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概括为:
(1)结合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恶浊的社会风气,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 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以范进、周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2)小说揭示了由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在社会上有着 极其广泛的影响。
(3)小说还揭示出科举考试制度不仅造成社会上广泛的功名富贵热,还派生出 各种各样的丑恶社会现象,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4)《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的揭露,还触及到了八股取士的内容。
(5)小说还生动地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虚伪和腐败,首先是主持考试的学政等官吏的昏庸、腐朽、不学无术;其次是科场的腐败丑陋。
3、范进中举故事的深刻含义
(1)范进发疯回应着他几十年的悲酸,揭示了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 摧残和毒害;
(2)范进中举后,周围对他的态度的巨大变化,揭示了一批像范进这样可怜的 范进知识分子热衷科举考试,几十年而不气馁的社会原因;
(3)从范进的中举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考官是昏庸无能的,反映了科举考试制 度本身的腐朽和不合理。
二、《儒林外史》中的假名士、官僚、乡绅形象
1、《儒林外史》的讽刺内容,包括:
(1)科举考试和热衷科举考试的士子;
(2)科举考试制度孕育出来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的假名士;
(3)从上到下昏庸腐败、欺压良民、草菅人命的官吏。
(4)地主恶霸、乡绅富商的丑恶嘴脸和种种罪行。
2、《儒林外史》中肯定的正面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知识分子,其特点是:
(1)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意出来做官;
(2) 自由独立、狂放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
(3)承袭了传统传统的思想道德,坚持所谓真正的正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德治 仁政的思想。一类是市井小民,这些淳朴、善良、高尚,也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因此带着清高名士的风雅气质。
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杰作,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
1、 人物描写的成就
(1)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 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 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他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 相结合的。
(2) 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 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2、 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包括
a 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b 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 可笑可鄙之处;c 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d 运用对比手法进 行讽刺;e 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 f 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
3、 语言上,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 物的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