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阿Q 正传》
(一)识记: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 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于1921年底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二)理解:
从鲁迅对阿Q 的态度中看鲁迅小说创作思想。鲁迅对阿Q 的态度为“袁其不幸 ,怒其不争
”,既哀怜他不幸的遭遇、卑下 的地位 ,又恼怒他精神的麻木与愚昧。鲁迅想通过小说的形式来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病苦”既是物质的贫困,也 是精神的病态。可见鲁迅之所 以做小说的创作思想 ,是为启蒙主义 ,为人生 ,为改造国民性。
(三)简析:
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通过侧面透露的方法加以描写的。首先 ,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激起的波澜 和反响。不同阶级的人物 ,对待 这次革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阔人老爷、地主豪绅本能地对 革命感到害怕和不安 ,而象阿Q 这样的被压迫者 ,却从统治者的惊 慌和不安中感到”快意",并由 此而“神往“革命。其次,作品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极不彻底性质。革命并未改变封建统治的现状 , 没 有损害那些统治者和压迫者什么,“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地主豪绅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赵 秀才和假洋鬼子还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第三,作品总结 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革命前没有发动群众,革命起来后, 又不依靠群众、不发扬群 众的革命积极性、不满足群众的革命要求。相反地 ,革命在中途与反革命势力妥协了 ,阿Q 这 样受苦无 辜的农民反被当作抢劫犯枪毙了。
(四)论述:
1、分析阿Q 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 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贫苦而未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鲁 迅语)。
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无房无地 ,无固定职业 ,靠打短工度日 ,受尽压迫与剥削。作为一个 农民 ,阿a具有一般劳动者吃苦、 耐劳、能干的品质 ,并有着对压迫者的对立意识和自发的革命 要求。但由于已成了一个流浪雇农 ,所以也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 狡猾。
阿Q 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他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下形成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 神胜利法“是奴隶的盲目乐观,是 脱离实际的想入非非 ,是不敢反抗的妄自尊大 ,是安于奴隶地 位的高等级欲望 ,是有利于反动统治的腐朽意识。 它有各种表现形 式 ,如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 自譬自解嘲、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健忘、 向弱者泄愤等 ,这实际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手段。可见 他已 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命运 ,成了一个浑浑噩噩、不死不活、供人驱使的奴隶。
当然 ,作为一个有着深重痛苦和仇恨的阿Q 来说 ,他内心深处也有着一种自发的革命要求 ,当 革命起来的时 ,他决心”投降” 革命党,参加”造反”。 尽管阿Q 心目中的“革命“还是一种盲 目狭隘的复仇行动和谋取一点经济利益的手段,但如果教育引导得
法 ,象阿Q 这样受苦的农民是能够成为革命的基本力量的。然而这场革命走了相反的路 ,摒弃 和杀害了阿Q 这样可以参加革命 的群众。
阿Q 形象的典型意义 ,首先在于其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它是普遍存 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 性弱点;其次 ,阿Q 的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 教训 ,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 题。
2、分析阿Q 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阿Q 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有革命的要求和可能 ,正如鲁迅所说;“ 中国倘不革命 ,阿Q 便不 做 ,既然革命 ,就会做的。”他 从地主阶级的恐慌中感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从而“神往”以致 要“参加”革命。但他对革命又一无所知,以为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 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他的" 革命"观在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历史合理性的同时 ,充满了私欲和糊涂观念。
阿Q 的“大团圆”结局 ,令人心酸地表明 :阿Q 依然是阿Q, 辛亥革命没有使他在精神上获 得新生;赵太爷们依然是有权有 势 ,任意主宰穷人的命运。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3、分析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传神的白描手法。
现实主义特色主要是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品中作为典型环境的未庄是当 时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在 这里 ,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统治 ,地主阶级 的代表人物赵太爷是农民命运的主宰。在这里 ,农民过着奴隶式的 生活 ,他们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人格上受凌辱。长期来 ,农民已变得十分麻木 ,而封建主义思想的统 治则更加得以稳固。作为典型性格的阿a便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他既是一个非常 独特的个性 ,又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鲁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塑造了阿Q。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方法的白描手法 ,在作品中被大量运用 ,小说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 特征的细节和语言 ,用极精练的 笔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