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部分明代文学
一、《三国演义》
1.试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1704/1904论述][★★★★★]
(1)《三国演义》依据史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百余年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斗争,表现了“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和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2)小说继承了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宽厚仁爱的描写,表现出对“仁政”、“明君贤相”社会图景的向往。
(3)小说强调了“义”的道德价值,始终以“义”作为描写和衡量人物的重要标准,尤其是通过关羽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表现了“义”不可违的道德原则。这种“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德相报、互相帮助,与民间流行的道德观念也是息息相通的。.
(4)小说全面展示了汉晋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广阔性和复杂性,还展示出政治/军事斗争中复杂人性的种种表现。
2.结合具体形象,论述《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1604 论述/2210简答][★★★★]
(1)《三国演义》善于在情节的展开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许多人物给人印象深刻,富有艺术生命力。
(2)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的不同事件中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比如写曹操的残忍,接连写其梦中杀人、杀吕伯奢全家、杀仓官王屋、杀自认出门救火的数百人。
(3)小说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三声、关羽“温酒斩华雄”等。
(4)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虚写其非凡的才能,继而写刘、关、张拜访两次而不遇,又通过隆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使诸葛亮尚未出场,已借烘云托月之法,把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追求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到刘备的第三次拜访时,又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和关羽的沉稳。
(5)缺点:人物性格突出但缺少发展变化,为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夸张至失真的地步,[性格类型化]鲁迅先生批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据史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据史演义的写法,又以民间传说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虚构。
(2)错综复杂的艺术结构,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讲述百余年的历史,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3)长于战争描写。共写到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景,各有声色,如赤壁之战。[①不雷同/环节叙述生动②激烈战争穿插悠闲场面③利用悬念层层蓄势④侧面烘托、张驰相济]
(4)善于在情节的展开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1604论述]
(5)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①语言简洁明快,以粗笔勾勒而不以细部描画见长,雅俗共赏,适用历史演义小说。②写人物对话能够切中人物的独特个性,如张飞往往快人快语,嫉恶如仇;关羽则往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孔明则从容不迫,应答自如。
二、《水浒传》
1.《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小说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以此人开篇显现了“乱自上作”的意识。
(1)《水浒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典型性:林冲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才杀死仇人,决然走上反抗的道路。
(2)题名为《忠义水浒传》,突出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强调其“忠义”性质。“忠”是对朝廷、对君主的忠诚:“义”是对朋友、对弱者的义气,二者皆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又融合了下层百姓的愿望和意志:义:更多张扬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精神。但“义”又往往与强调顺从君权的“忠”的思想相冲突。
(3)展现了“忠义"的思想倾向,也暴露了“忠”“义”作为封建道德难以两全的矛盾。[在宋江-主要人物身上]
(4)告诉读者:“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而是“在水浒”立足;即使受招安,其最终结局仍然是一场悲剧。
2.结合具体形象,试述《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点。[1810论述] [★★★★★]
小说描写人物的特点:
(1)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如写武松,安排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血影、震撼人心的场面;写林冲,则写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等- -连串不幸的遭遇,从而表现出他处处忍让到忍无可忍的性格变化。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相似的情节,也写得各有声势,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在相互映衬中突现人物个性,“犯中求避”,写出了人物的“同而不同”。
(2)在塑造人物时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为表现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适当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如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花荣射雁、石秀跳楼、武松打虎等。
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被视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2)描写人物的特点: [1810论述]①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②在塑造人物时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3)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连贯、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把英雄人物串联起来。71回后则以时间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4)继承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特点-1201简答]
①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风格,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②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将其加工为成熟的书面语言。
③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往往几个字便意态毕肖。
④人物语言个性突出。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三、《西游记》
1.试述《西游记》的思想内涵。[1610论述][★★★★★]
(1)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勇敢、机智,富于正义感和斗争精神。
(2)《西游记》完成于明代心学思想流行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念深受心学影响。心学以“求放心”为宗旨,即把受外物迷惑的放纵不羁之心收回到“良知”为宗旨。《西游记》的总体构思与这一宗 旨相合。
(3)以孙悟空象征“心猿”,以大闹天宫喻“放心”,以其被压五行山下喻“定心”,以取经成正果喻“修心”。但心学本身存在张扬个性与追求道德完善的内在矛盾,小说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表现出对于自我价
值、自我个性的肯定和向往。
(4)虽是神魔小说,却多处映射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了尘世间人种种情态。
①笔触所至,多处映射着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如写车迟国、比丘国的妖道感乱朝政、残害百姓,明显是影射明世宗崇尚道教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之流扰乱朝纲的腐败现实。
②所写的神佛与妖魔的微妙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缩影。金角、银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炉童子,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九头狮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孙悟空大战
牛魔王即将得胜,各神佛不请自来,将牛魔王收去,扩充自己的力量。
③所写的各色神佛,都“极似世上人情”,展现了尘世间种种情态。如“三调芭蕉扇"写铁扇公主的失子之痛、牛魔王的喜新厌旧等。
2.试述《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310论述/2210简答][★★★★]
(1)《西游记》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幻色彩。小说以奇幻的艺术思维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读来令人精神飞跃,心旷神怡。如世外桃源般的花果山。形象塑造上: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精神意志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一如孙悟空。
(2)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幽默诙谐的色彩,寓庄于谐。从玉帝、如来、观音,到取经路上的国王,到各地的妖魔鬼怪,乃至取经者本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打趣调侃的对象。书中大量的游戏之笔用于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也有不少地方含沙射影,揶揄世态。
(3)在艺术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除孙悟空作为主角贯穿全书外,每一回的故事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
(4)善于汲取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采用民间谚语,形成轻松活泼、明快洗练的语言特点。“不当人子、了帐、 囫囵吞、一骨辣”;谚语“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