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包身工》 作者: 夏衍
1、简析作品的主题。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 ,发表于1936年《光明》创刊号。夏衍在写《包身工》之前 , 在上海的工厂区进行了两个 多月的实地调查。
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受残酷压榨的中国女工的血泪斑斑的生活 ,对毫无人性 的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 提出了有力的控诉。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 ,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 种罪恶公布于社会 ,有力的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 为奸 ,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 行。
2、简析本文将包身工群像和个别典型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特点。
首先 ,作者选一个工房包身工群像作为描写重点 ,从吃、住、做工等侧面 ,选取有特征场 景进行群像刻画。另外 ,又着 重描写了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
作者既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作了如实记录 ,同时又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具体描写 ,这种点面 结合的表现方式 ,不仅使读者 从整体上对包身工进行全景式的了解 ,而且更有利于形象地、深 入地认识、理解包工制度的罪恶 ,揭露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真 面目, 因而增强了作品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3、简要说明作品将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抽象的议论分析、调查统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作者把形象描写和理性分析、科学统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在表现方式上的又一个特点 。作品一方面对“芦柴棒”等 女工境遇的细致描写 ,使读者怒火中发。另一方面 ,作者列出准 确的统计数字、翔实的实地调查材料 ,穿插恰当的议论、分析。 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 野蛮掠压的本质 ,深刻揭示了包身工苦难的原因 ,并且暗示 ,这种剥削是在外国资本家和国民党 当 局的勾结下进行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作者: 宋之的
1、试析作品所写“春被关在城外”的内涵。
宋之的的这篇报告文学 ,真实反映了抗战前夕处于军阀阎锡山反动统治下的太原的社会状 况。“春被关在城外 ”是指太 原在军阀统治下, 一片白色恐怖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 品披露种种事实 ,揭示了山西老牌军阀阎锡山在民族危急的关头 不抗日而专事“防共”的罪恶行 径 ,以及老百姓在恐怖气氛笼罩下朝不保夕的凄惨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军阀的残酷、愚昧统治的 愤慨和谴责。
2、简要说明本文将“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相结合的记实性形式。
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见闻为线索 ,其中突出表现了因“好人证”而失去自由的种种感 受 ,为作品奠定了基调。又围 绕主题 ,配以几则“新闻剪集 ”,收到让事实说话的效果 ,进一步 提高了作品的真实性。这种结合也使太原城内外的情景得以互 补 ,从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 层面 ,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更丰厚的内容和更深广的思想内涵。
《山之子》 作者: 李广田
1、简析“山之子”的性格特征。
“山之子 ”是一个哑巴 ,又是“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 ”,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及家人 ,承 继了父亲和哥哥以生命为孤注的 生涯——采摘泰山悬崖上的百合花为生。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 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 ,长年艰险的生涯 ,孕育了“ 山 之子”纯朴善良、勇敢大胆 、坚毅不屈、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这一形象的精神风貌与泰山的神韵契合 ,大概就是作者称他 为“ 山 之子”的缘故吧。
2、简要说明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作品以“我”登山的见闻为线索, 由远及近, 由次及主 ,层层铺垫展开描写。又用渲染、 烘托等艺术手法 ,让刘兴与高 立山两个孩子口引出“ 山之子”,还由他俩渲染了泰山的凶险神秘, 以泰山峭壁的险要来烘托“ 山之子 ”劳作环境的艰险。又以 攀摘百合花的艰难 ,烘托、反衬 “山之子”为养活全家的责任感 ,以及勇敢与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