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十四章 苏联文学和东欧文学
第一节 苏联文学概述
1. 战时作品
(1)占据首位的是战争题材,召唤保卫祖国,讴歌正义战争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中心主题
(2)著名作家作品:
格罗斯曼《人民是腐朽的》 华西列夫斯卡娅《虹》
戈尔巴托夫《宁死不屈》 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3)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从一个侧面刻画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紧张气氛和极端困难的情景。 运用许多细节,如侦察、挖战壕、每天运送伤病员等,表现苏联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4)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极为突出,是一部描写范围广阔,具有史诗性的作品; 讴歌了苏联一代青年英勇抗敌的丰功伟绩,格调高昂,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5)战时的剧作影响大的有考涅楚克的《前线》;
2. 战后作品
(1)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波列伏依《真正的人》
布宾诺夫《白桦》
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
(2)《真正的人》:主人公米列西叶夫驾驶的飞机被击中,他堕落在敌后的一处密林里,双脚受了重伤,仍 以顽强的毅力爬行 18 个昼夜,终于到达自己人一边,送入医院后,只好截去已经坏死的 双腿,后来他又以顽强的毅力刻苦锻炼, 靠假腿驾驶飞机重返前线参加战斗,并且战果累 累,荣获苏联英雄勋章。
(3)反映战后恢复经济和生产建设的作品:
甫连柯的《幸福》、
尼古拉耶娃的《收获》
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
3●50年代-60年代初
(1)奥维奇金和特罗耶波尔斯基两位写农村题材的作家,打破旧框框, 摆脱束缚,破除了“无冲突论”, 强 调“写真实”;
(2)作为新阶段标志的是爱伦堡的小说《解冻》,法捷耶夫称它的“主题思想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3)肖洛霍夫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发表开始了战争小说的“第二次浪潮”,从新的角度提出“人 在战争中的命运”,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4)暴露社会问题的作品:
特罗耶波尔斯基《一个农艺师的札礼》
田德里亚科夫《女婿》《阴雨天》《路上的坑洼》 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长和总农艺师》
这些作品大胆冲破禁区, 触及农村存在的迫切问题, 如影响农业生产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瞎指挥风, 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更加关心人等要求。
4●60年代-90年代文学新的特点
(1)少数能够坚持创作的作家从 80 年代之后一反过去苏联文学以正面描写、歌颂和肯定为主的正统写法, 变成暴露阴暗面和描写消极现象,揭露和讽刺反面的社会弊病,使得暴露文学盛行;
(2)开禁作品的涌现,实际上也是“历史上”的暴露文学,像过去的针砭时弊之作,因遭禁而未得发表,如普 拉东诺夫的《地槽》等。
5 ●60年代-90年代作家作品
(1)描写劳改营、否定斯大林的作品:索尔仁尼琴《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苏联劳改营的阴森恐怖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地府》 把社会比作“阴曹地府”, 影射斯大林是“阎王暴君”
(2)全面反对苏联社会作品: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州委书记》歌颂普通工人及基层干部
第二节 东欧文学概述
1.作家作品
(1)弗拉底斯拉夫 ·万楚拉:主题鲜明:反对剥削制度,反对非正义战争,小说《面包师扬 ·马尔胡尔》、《耕地与战场》、《最后审判》 等;
(2)马林 ·普列达:他的长篇小说《莫洛米特一家》生动地展现了罗马尼亚农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心态;
(3)犹太族作家亚 ·迪斯马的《暴虐》,探讨伦理道德,批评虐待妇女的丑恶行为, 为争取妇女平等地位而 呐喊的作品。
(4)法西斯的战争中,诗人代表有:法特米尔 ·加塔、拉扎尔 ·西里奇、谢夫契特 ·穆萨拉依、科尔 ·雅科瓦等
第三节 特瓦尔多夫斯基
1. 《春草国》
(1)尼基塔 ·摩尔古诺克对集体农业运动不理解,于是套上驽马,驾车到各地漫游,去寻找远离革命风暴 的世外桃源——春草国。描写了主人公的各种奇遇。
(2)长诗反映乡村沸腾的生活,并以特有的形象、口语化的诗歌语言、略带夸张的手法,或者说相对的民 间口头创作的风格而独秀诗坛。
(3)同时,诗人也以敏锐的目光发现那场运动中的矛盾、偏差和过火的行动,敢于面对现实, 说出真话, 通过主人公对斯大林说的话表示出来。
作品赏析:
请你给个答复
免得大家牵肠挂肚
这一片乱七八糟、稀里糊涂 到底什么时候才有个结束
2. 《华西李 · 焦尔金》
(1)一个战士的故事: 苏联红军由撤退到反攻,由失败到胜利的整个历程, 描写了前线和后方、 战斗和休 息等战地生活的各个侧面
(2)为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 为正义而战的普通战士的颂歌;
(3)采用生动准确的方言口语和自由活泼的民歌诗体,较严格的格律,间以长短不拘的诗行或诗节,并注 意用韵;
3. 《路旁的人家》
(1)内容:西佐夫一家过着幸福、静谧的劳动生活,每逢节假日的清晨,主人公照例在房前的花园割草, 但是,无情的战争突然打断了平和生活, 西佐夫没有割完草坪上的草, 丢下镰刀,系上皮带奔赴 前线,不久,妻子安娜被德军驱赶到遥远的东普鲁士服苦役。战争结束, 西佐夫回到家乡, 眼前 一片废墟,没有院落,没有房屋,眼前一片凄凉。
(2)“从另一方面”来描写战争的,即描写战争的悲剧方面,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唤起沉痛的 回忆;(3)语言清新婉丽,叙事抒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4. 《山外青山天外天》
(1)主人公登上东去的“莫斯科”一符拉迪沃斯托克旅客列车,开始了漫长的旅途生活,他乘坐的列车风 驰电掣般前进,走了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
(2)反映了 50 年代变化动荡之中的社会情绪。
(3)既有对苏联人民几十年坎坷历程回顾,英雄业绩歌颂,战后迅速重建赞美,
(4)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第四节 艾特玛托夫
1.创作的三个阶段
(1) 五六十年代从探索走向成熟
①发表小说《查密莉雅》 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亚尔而私奔的故事 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这在吉尔吉斯文学中实属罕见;
②《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骆驼眼》、《第一位老师》和《查密莉 ·雅》 结成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1963 年荣获的苏联最髙文学奖列宁奖;
③《永别了,古利萨雷!》是艾特马托夫 60 年代创作的顶点,标志着艾特马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 成熟;
(2) 70年代艺术探索的新趋向
①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代表作是《白轮船》; 写的是“善”与“恶”的故事
②另一部小说《花狗崖》同样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
③这个时期的艺术方法倾向于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 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
(3) 八九十年代向综合型发展
1)综合型即指“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方法;
2)代表作:
①《一日长于百年》(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叶吉盖带着六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到母亲的墓地 去送葬,他在走的一天途中回忆和随想,这种思绪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复活了许多人。)
②《断头台》(报纸编辑阿夫季,为了披露贩毒集团的罪行和拯救吸毒青年的灵魂, 混入贩毒团伙之中, 但最终被发现吊在十字架毒打致死。);
③《布兰内小站》艾特玛托夫引进了民间故事, 把小说主人公母亲的墓地有关的传说铺展开来, 显示了 历史的纠纷,远古时代愚昧,启迪现代人的和平思想。
④其他作品有如《雪地圣母》、中篇小说《成吉思汗的白云》等;
3)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方式和手法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