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江苏)大纲重点汇总7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27038

【自考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七部分   《红楼梦》艺术论

◆ 模块一   艺术特质论

知识点一   艺术特质

所谓艺术特质 ,就是一部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特殊性质。

( 一 )《红楼梦》作为一部“诗体”小说 ,是曹雪芹以诗人式的创作冲动投入创作的。

1、创作冲动是作家内在激情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它驱使作家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想象迫切地表达出来 , 把创作意图付诸艺术实践。诗人的创作冲动更多地体现为“以情写情”的个性情感的抒发 ,所以无论诗人所写的 内容是什么 ,都带着强烈而浓郁的抒情色彩。

2、在《红楼梦》中着意经营了诸多诗的意象。这就使《红楼梦》具有了很浓很浓的象征意味。《红楼梦》众 多的意象之中有一个“君临”一切的意象 ,它便是“红楼”。

3、《红楼梦》的诗性特质还体现在曹雪芹将诗性的高雅与小说的“俗性”进行的融合与升华上 ,使中国古典 小说真正获得了“诗魂”。

( 二 )《红楼梦》 的艺术精神中 ,贯穿着曹雪芹对于世界、人生的哲学思考 ,是一部寻觅精神家园的杰作 ;小说 渗透着一种形而上的意味。

《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写起 ,并以具有哲理性的神话结构全书 ,是小说自始至终都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红 楼梦》就是写一块被遗弃的“多余的 ”石头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辞》和第七十 八回的《芙蓉女儿诔》,可以反照出曹雪芹寻觅精神“家园”的内心踪迹。

( 三 )《红楼梦》 的艺术特质中 ,又体现了曹雪芹深厚的历史意识 ,他是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来安排自己笔下 的艺术世界与人物命运的。

    1、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运用了错乱历史时空的手法 ,来表现其对于历史的形而上的思索。

2、 四大家族的衰亡在《红楼梦》 的艺术表现中 ,又与封建社会整体的衰亡史联系了起来 ,揭示了封建社会 结构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3、曹雪芹的历史意识又是通过其悲剧意识表现出来的。曹雪芹的历史意识正是在“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宇 宙意识与对古往今来的历史反思中而形成的 ,在《红楼梦》的艺术构造中 ,曹雪芹形成了对自己对于人类历史的 反思的“一家之言”。

知识点二   《芙蓉女儿诔》

是《红楼梦》前 80  回文字中的“最强音”,也是他对晴雯这一个有着完整生命历程的悲剧人物的最后礼赞 , 充分的展示曹雪芹寻觅精神“家园”的真实意态。

◆ 模块二   艺术构造论

知识点一   论《红楼梦》的矛盾主线

从作品内容来分析 ,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发展和叛逆爱情的悲剧 ,是全书的矛盾主线和全书艺术结构 的中心。在《红楼梦》里 ,荣国府主要存在三种矛盾

(一)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封建叛逆者 ,同以贾政、薛宝钗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之 间的矛盾 ;

( 二 )以晴雯、鸳鸯等人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奴隶 ,同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阶级之间的矛盾 ;

    ( 三 )还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矛盾。

这三种矛盾 ,各自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运动特征和发展趋向 ,但是作为作品里的矛盾副线 ,后两者总是巧妙 的扭结在宝玉、黛玉悲剧的矛盾主线上。宝玉、黛玉的悲剧线索 ,在《红楼梦》里 ,起着重大的结构作用 ,它把 书中的几条副线统率起来 ,扭结起来 ,牵向更深更广的去处。它又把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团结起来 ,调动 起来 ,充分亮相 ,表现出各自的性格光彩 ,从而使作品的情节顺畅地、有节奏地向前展开。

知识点二   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 一 )复现和辐射。

1、复现

复现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多次描绘同一类生活景观和画面 ,在反复出现的同一类生活现象中艺术的表现其中 蕴含的意义的差异。

由于曹雪芹对生活的描摹十分精细 ,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一而再 ,再而三的触及到某些人物、事情和场面 ,譬 如黛玉的“哭”、宝、黛二人“三日恼了 ,三日好了”的爱情试探 ,就在小说中“复现”许多次 ;然而 ,读者并 不感到厌烦 ,反而觉得变化无穷 ,意趣繁密。

死亡 :43  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78  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悼念金钏 ,是贾宝玉早有所谋的“秘密   行动”,而痛悼晴雯 ,则是贾宝玉不加掩饰的感情爆发。前者如幽咽流泉在冰下运行 ,主要写人物的情态和动作 ; 后者如江河奔泻 ,浪拍云天 ,主要写人物的慷慨言辞。野祭金钏时的感情基调 :愤懑、不安、内疚。在痛祭晴雯   时 ,面对晴雯好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面对爆炭一般的爱情表白 ,贾宝玉心弦受到猛烈震撼 ,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   一社会对真、善、美的摧残。

这不能不归功于曹雪芹对日常生活的潜心观察。他善于捕捉一瞬间的形象 ,善于表现每一运动阶段事物的精 微变化。他懂得 ,艺术的“复现”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只要客观情境和内容因素稍微改动一点点 ,艺 术形象便呈现出新貌、新声、新色、新线 ,并由此而组合成新的姿态。

2、辐射

辐射是指从生活现象的某个点出发 ,根据这一现象所维系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事情的线索 ,对生活进行 延展性的相互联系的描绘。

曹雪芹的笔下 ,“辐射点”总是有力的牵制着各个生活“线头”,使它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 ,又放开 手脚 ,让每个“线头”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前伸展 ,做到“大路朝天 ,各走一边”。这表现为 :①过细的鉴别 每条线上的独特内涵 ,决不让人物泛泛而谈 ,做一些游离于性格逻辑之外的事情 ;②恰当的处理每条线之间的内 在联系 ,让它们在必要的时候相互交叉 ,形成一个新的、共同的“兴奋点”;③分清主次 ,突出诸多“线头” 中 最重要的一个使“辐射中心”所包蕴的思想光彩显得更加耀目 ;④节外生枝 ,写好某条“线”上滋生出来的 ,有 表现价值的新枝蔓。

譬如在小说中围绕着贾宝玉被打这一严重事件 ,牵动了荣国府了的诸多人际关系网络。以宝玉的病床为中心 , 以探望二爷的伤势为契机 ,各路人马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生动的“线头”霎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 :袭人的活   动 ,黛玉的试探 ,宝钗的探望 ,王夫人的心事 ,宝黛定情 ,薛氏兄妹口角等。袭人言语粗鄙 ,谴责贾政的“狠手”, 劝宝玉“我”字当头 ,很自信 ,并不避嫌 ,面对沉重伤势 ,马上想到自己的将来 ,她有点慌了 !宝钗见面有分寸 , 不触及父子矛盾 ,外交辞令 ,沉稳高雅千金小姐。

( 二 )流动和切入

1、流动

这是指在描述生活现象时 ,注意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承传的关系 ,使生活变迁的连贯性在叙事中 得到原生状态的表现。

《红楼梦》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变迁时 ,不用过多的突起突收、飞扬跳荡的笔墨 ,来造成“跳跃”与“惊奇” 的效果 ;而特别注意无韵的贯通和画面的衔接 ,讲求“起承转合”的自如 ,追求“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曹雪芹善于用流动的“视点”去观察流动的生活 ,多采用“渔舟逐水”法 ,即选择一个人 ,让他驾着流动的“小   舟”,去浏览每一“小溪”、每一“港汊”的风光 ,最后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 拧在一起 ,曹雪芹还巧妙地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 ,首尾相衔 ,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在《红楼梦》里 , 还有另一种展示“生活流”的方法 :它不是用一个人的眼睛去扫描流动的生活 ,而是让“后浪”推“前浪”相互   “接力”,向纵深发展。曹雪芹笔下还深入的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流动  ”,即人们感情意绪的“流动  ”。

譬如“送宫花”,便是由周瑞家的在“ 串门儿”中完成的。这是一道由许多并行的“小溪”汇成的“生活流”, 它不紧不慢 ,微波荡漾 ,同荣国府中那种慵慵散散的日常生活节奏合拍。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汇在    一起 ,曹雪芹还巧妙的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 ,首尾相衔 ,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最明显的一个“环扣”, 就是“闲”。王夫人和薛姨妈闲谈 ;宝钗好“闲”得嘴也碎了 ,话也多了 ,“冷香丸”的来历说得不厌其烦 ;金钏    晒太阳 ;迎春、探春下棋 ;惜春要当尼姑 ;贾琏和凤姐取乐 ,还叫一帮人“值班”伺候 ;黛玉去找宝玉解“九连    环”;宝玉也闲出病来了 ,着了凉 ,懒得动 ,连说话也是倦倦的。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环扣”就是“香菱”,一提    到香菱 ,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护官符”,它那可怕的阴影无处不在 ,就连眼下这道极其平常的生活流水 ,也曲    折的映照出它的狰狞嘴脸。曹雪芹在展示这条生活流水时 ,五次提到香菱 ,两次提到周瑞家的不把“官司”放在    眼里 ;如此调度和安排 ,就让读者不但看到由富贵而来的“闲”,而且看到了由富贵而带来的“势”。“闲”与“势” 的结合 ,形成了这道“生活流”的基本特征。

2、切入

这是指在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描写时 ,突然中止对前一幅生活画面的描写 ,直接将艺术的镜头转向后一幅生 活画面。

这种表现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方法 ,可以收到对比强烈、节奏紧凑的效果 ,借用现代电影艺术的术语 ,就是直   接“切入”生活场景和生活镜头。在《红楼梦》 中 ,曹雪芹往往从大处着眼 ,在流动的生活主脉中突然“切入” 几个“飞来”的生活镜头 ;这些“镜头”,似乎与生活主脉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 ,一旦插进来 ,便充分显示出艺    术结构上的特殊意义 ,使生活主脉的底蕴得到了更加鲜明的揭示。

切入方法的艺术效果 :

( 1 )首先 ,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 ,让人们体察到那一时代的贫富悬殊 ,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不公。在生活  的最底层 ,香菱被拐卖 ,如今又落入薛蟠虎口 ,倍受蹂躏 ,秦钟家境贫寒 ,同遭厄运 ,姐姐不明不白地死去 ,老  父气死 ,自己夭亡 ;贾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势力 ,就这样不露声色地毁灭了这个家庭 !袭人不愿被赎 ,叫人心悸 : 那一社会 ,统治者不但残酷的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 ,造成了贫富悬殊 ,而且不断地强化精神奴役 ,培养了一批俯  首帖耳的奴才 !所有这一切 ,都从不同的角度 ,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世家的罪恶。

( 2 )其次 ,如此安排 ,还可以补充和强调某些重要的生活环节 ,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香菱” 的身影虽然只在后台一晃 ,确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读者的眼睛 :是“护官符”,吞噬了许许多多“冯渊”的生命 ,

将数不尽的“香菱”逼进了毁灭的深渊 !

( 三 )融化和凝聚。

1、融化

这是指在艺术描写中 ,用分散的笔墨 ,把对人物与事物的刻画放置到流动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去叙述 ,最终 使读者从融化到生活之流的各种细节中得出对人物和事物的总体印象。

《红楼梦》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息摄影”,较多的带有散文的气息和诗歌的韵味 ,很少有掀天巨浪和灼热的  戏剧冲突。它很“散”,有如分散在广阔平野上的河、湖、港汊 ,不像那横贯千里、波涛滚滚的大江。然而 ,它  又不“散”,因为它经纬交错 ,网络勾连 ,是一张精心编织起来的、纲举目张的生活之网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 , 都不能离开生活的整体。曹雪芹很少用专门的、系列性的回目 ,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 ;在他的笔下 ,人物的  各种性格特征犹如纷纷飘洒的雪花 ,静悄悄的“融入”生活的溪流 ,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把人物的性格踪迹“融  化”在生活的“水网”之中 ,还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 ,由于被“融化”了 ,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关照”,结果变得相当活跃 ,相当厚实。

譬如一些着墨不多的人物 ,由于被“融化”了 ,变得活跃厚实 :紫鹃使人感到亲切、生动、丰富和博大 ;简 直成了忠诚和友谊的化身 !但文中对紫鹃的描写都是星星点点的 ,而且无骄矜之色 ,总是在“ 山花丛中”文静的 “微笑”。曹雪芹把紫鹃的性格特征巧妙的“融化”在生活的旋涡之中 ,使这些性格征象得到了多方面的滋润和 补充 ,从而在读者的思想屏幕上留下了最闪光的印象 ,最经久的记忆。“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施展了一番既 聪明又傻气的小计谋 ,捅破了窗户纸。

2、凝聚

这是指集中笔墨 ,对特定人物与事件进行突出的描写 ,使其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雪芹常采取“凝聚法”,让那些不可能多露面的人物 ,在特定的场合下 ,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凝聚” 起来 ,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艺术“结晶体”,以此跻身于《红楼梦》 的人物之林。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焦大和   傻大姐。曹雪芹用凝聚法写焦大和傻大姐。焦大和傻大姐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 ,撕破了封建世家的遮羞布 , 把贵族阶级的虚伪和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的形象就变得很有分量 ,很有价值了。焦大狂怒自大 ,焦躁、 愤怒和爽直 ,语言个性色彩鲜明。傻大姐“嬉笑”、无知、愚顽。但仍知“迫害”。

◆ 模块三   悲剧艺术论

知识点一   价值的毁灭

《红楼梦》写好人并不“完全是好”,写坏人并不“完全是坏”;因此 ,在《红楼梦》里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 “有价值的人物”。构成《红楼梦》悲剧冲突的被毁灭的一方 ,就不可能是标准的“有价值的人物”,而只能是一 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了。

(一)曹雪芹作为封建末世的进步思想家 ,他已经从艰辛的人生历程中逐步领悟到 :只有那些敢于突破封建 思想羁勒、争取平等的自由思想、言行 ,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 二 )曹雪芹眼中的人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 ,而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消长 的矛盾结合体。

( 三 )曹雪芹如何展示“人生价值”的两种不同情形的毁灭 ?《红楼梦》确认了悲剧人物的复杂性 ,让各种 社会矛盾在人物的性格世界里摆开了一决高低的战场 ,十分严峻地检验着“千红”“万艳”的“人生价值”,让不 同质量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了不同形式的毁灭 ,这样“一哭”、“同悲”就不是一种大同小异的缺乏个性 的腔调 ,而是嘈嘈切切 ,复杂而又和谐的混声大合唱了。

知识点二   真实性与必然性

曹雪芹总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悲惨的现实世界 ,认为只有尊重“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才能真正 写好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他的《红楼梦》不肯“谋虚逐妄”,比较鲜明地同那些“满”和“骗”的 文学作品划清了界限。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 ,曹雪芹以极大的真诚 ,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泪 痕悲色 ,使《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同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血脉相连 ,气息相通 ,而且更集中 ,更概括 ,更富有 典型意义。

( 一 )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 ,把被封建统治阶级颠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颠倒过来。

《红楼梦》 出色地从许多方面恢复了“真”与“假”的本来面目。这不仅可以深刻地揭示那一社会的本质 , 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悟这样一个道理 :当垂死的封建阶级 ,十分荒唐地、强词夺理地用政治暴力和思想压迫 ,把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统统颠倒了的时候 ,那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怎能够获得起码  生存权利呢?它们只好在石隙里萌发 ,在风刀霜剑中成长 ,到头来 ,还是敌不过“死而不僵”的“封建之虫”, 惨痛地遭受了毁灭的命运 !这恰恰证明 :曹雪芹并没有把酿成悲剧的原因 ,归之于不可知的“天命”,或者是什  么“偶然际会”,他已经把视线投向生活本身的矛盾、缺陷和荒谬 ,努力在那里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了。

( 二 )打破“团圆主义”,指出《红楼梦》 的结局是“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勇敢的面对了笔下人物必然走向悲剧的命运 ,而绝不肯违背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许可 ,用人为 的“大团圆”来自欺欺人。他在作品里强调的“末世”,“树倒猢狲散”等严格地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上规范了 那一时代的特征 ,为《红楼梦》里的众多人物布下了无法挣脱的悲剧氛围。曹雪芹坚决打破“团员主义”的艺术实践 ,是对中国悲剧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

( 三 )在惨酷的现实环境中 ,表现悲剧人物的死亡。

在《红楼梦》 中 ,造成人间惨剧的 ,并不仅仅是由于某些人的卑劣和罪孽 ,更主要是由于那一社会的腐朽、 残酷和不公。这样 ,《红楼梦》所表现得悲剧人物的死亡 ,就带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就相当真实的映照出 那个惨酷现实世界的原形来了。

知识点三   几乎无事的悲剧

《红楼梦》里着力表现的是那些“近于没有事的悲剧”,使它们在艺术的聚光下 ,清晰的显露出自己的泪痕 悲色 ,以“醒国人之目”,以震世人之心。

曹雪芹在精选悲剧题材的时候 ,审慎地注意到当“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消磨于极平常的、几乎没有什么事情 的悲凉岁月时 ,人们往往把握不准爱憎褒贬的感情天平 ,甚至出现了悲剧主人公无病呻吟、 自寻烦恼的情况。在 充满隐忧和隐痛、是非界限不甚分明的日常生活事件中 ,曹雪芹通幽发隐、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极不寻常的思想意 义 ,让人们从几乎无事的“小悲剧” 中看到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大悲剧”!

《红楼梦》里的“小悲剧”,因其小 ,所以涉及面甚广 ,和许许多多普通人相关 ;这样一来 ,它所包含的社 会意义 ,就不是那些着眼于英雄悲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了。《红楼梦》里的“小悲剧”,因其小 ,所以是与非的界 线常常如游丝飘忽 ,被毁灭者很难找到知音 ,甚至还要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解、嘲笑和非议。然而 ,曹雪芹恰恰从 这一种“无病呻吟”中 ,听到了被沉疴所折磨的心底的哭泣声 ,灵魂的呼救声 ,以及置之死地而奋起的生命的呐 喊声。

知识点四   历史意识的投影

“红楼”悲剧 ,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所以 ,我们检视曹雪芹对中国悲剧艺术的贡献 ,必须特别留意他  的历史意识是以怎样的“性格——思想”模式熔铸于《红楼梦》的艺术实体之中 ,使之成为一部从规模、气势、 容量诸方面远远超越前贤手笔的悲剧史诗的。

它首先是审美的 ,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 ,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 之中。《红楼梦》 审美情感的基调是深而广的忧患。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忧患意识的。特别是在抚弄历史经纬的 时候 ,其忧患意识尤为强烈。

曹雪芹的忧患意识以深沉、 阔大为特征 ,他给《红楼梦》披上了浓重而又无边的“悲凉之雾”,他的灵智在 心酸的血泪中凝聚、闪光。这是先于他的许多悲剧作家所无法企及的。由于曹氏家族的深沉巨变 ,实际上叠印了 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种种家事、国事的投影 ,曹雪芹本人的忧患意识和末世之感实际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心灵史的 层层血泪。

所以 ,蕴含在红楼中对历史踪迹、演进态势的哲理沉思 ,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显示着知情、清晰的哲人风度。 主要表现在曹雪芹天才地、勇敢地打破了一个盘踞在人们心间达数千年之久的历史“怪圈”——封闭的由盛而衰、 由治而乱、 由合而分的跳不出去的恶性循环。

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 ,之所以带有不惑的、心事浩然的超越历史的要求 ,之所以较之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  更富有壮丽的、凝重的、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 ,其原因就在于 :赫然写在《红楼梦》悲剧长卷上的“树倒猢狲散” 一语已不是封建末世社会情状的形象写照 ,而且带有人类发展史的辩证意味 ,它庶几触摸到了一条朴素的历史法  则 :“猢狲”应当努力变“人”,舍此 ,你别无出路 !

知识点五   曹雪芹对人的理解

42  回 ,宝钗对黛玉说 :我也是个淘气的 …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 ,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 无所不有 ,无所不看。 … …后来大人知道了 ,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 ,丢开了。 … …最怕见些杂书 ,移了性情 就不可救了 !

这段话客观上说明了以下几点 :

( 一)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单一的社会关系中 ,封建正宗之外的杂牌思想、“异端邪说”的幽灵会渗透进 来 ,四处游荡 ;

    ( 二 )存在决定意识。既然出现了地下书刊 ,宝钗兄弟姐妹就会可能接受它的影响。从好奇、偷看、到入迷 ,甚至“移了性情”、“不可救药”了。

( 三 )各种社会关系的经纬 ,不但会执拗的通向人们的心灵世界 ,而且会使出最大的能耐 ,努力把人的“性 情”尽可能的“移”到自己这方面来 ,于是出现了矛盾和斗争。

( 四 )由于人们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 ,他们在这种争夺战中的去从、进退也不一样 :有的人顶住了   邪恶势力的压迫 ,日渐靠向了真、善、美 ,提高和发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贾宝玉、林黛玉 ;有的人则像    宝钗那样 ,倒向了邪恶的一方 ,“丢开了”,甚至割断了与社会进步因素的联系 ,从而使身上的“无价值的东西” 越来越多 ,“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

知识点六   “人生价值”两种不同情形的毁灭

宝玉、黛玉、晴雯 ,由于主、客观条件有利 ,获得了较多的“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所作所为 ,不仅带有 一般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而且体现了某种“历史的必然要求”。他们变得“狂”、“乖僻”、“孤高自许”。封建黑暗 势力容不得他们如此这般。不顺眼变成了怒目相向 ,冷笑变成了冷箭 ,招安变成了镇压——非毁灭他们那自以为 无上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可 !封建黑暗势力的能量还很大 ,宝玉、黛玉他们身上依然留有封建思想意识的 污垢。内里的“无价值的东西”,策应着外边打过来的“无价值的东西”,“历史的必然要求”,只能是毁灭。这是 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毁灭 ,这是一种经过较为自觉的抗争之后的毁灭 ,这是一种叫毁灭者尝到了辣味儿、 叫同情者觉得他们失败得有气魄的毁灭 !

另一类人物 ,王熙凤和花袭人。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她的行为也有较为合理的时候 ,但由于她太“混账” 了 ,太狠毒了 ,结果连这些行为也变得面目可憎、毫无“价值”了 !“协理宁国府”,大显身手 ,这对歧视和压抑  妇女的封建礼教 ,可算是一种挑战 ;然而 ,她沾染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许多恶习。她这一番有某些“人生价值”的  作为 ,立时被扭曲、被毁坏了 ,变成了“权力”的疯狂追求 ,变成了滥施淫威的狂妄自大 !花袭人 ,在第 19  回  中 ,曾经不无恼怒地对贾宝玉说 :“我一个奴才命罢了 ,难道我的亲戚都是奴才命不成?还定要拣实在好的丫头  往你们家来 ?”这本来是被压迫奴隶的正义呼声 ,很有价值。但是 ,由于生活境遇的改变 ,封建思想的毒害 ,花  袭人心头的伤痕已经被“甘心为奴”的硬痂所覆盖 ,麻木不仁。她的灵魂深处 ,隐藏着斑斑的奴隶的泪痕 ;也有  这样那样的不平与抱怨。只不过 ,这些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 ,被另一个死心塌地与封建阶级结盟的“袭人”压  抑下去了。

知识点七   真假颠倒

天子旷恩——元妃却垂泪 ,说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 贾府“诗书翰墨之族”,焦大骂府。

《红楼梦》被查禁 ;

贾府仰天恩 ,皇帝永赐的“小黄布口袋”里 ,只装了“净折银若干两”的春祭赏 ,而乌庄头缴租的账单上 , 却开列了五花八门 ,价值惊人的实物和租银 !

袭人表面温柔端庄 ,整日劝宝玉“务正”,就是其启示宝玉试云雨情。 晴雯被王夫人之流视为狐狸精 ,却始终保持着同宝玉的纯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