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资料之自考大纲重点汇总5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321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4 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 名词解释] 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是人们为 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挂帅 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1 、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 名词解释][02-10]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就而成, 到周代渐趋完备。

[ 单选][07-10]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 单选][03-10]  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 单选][05-10]  在宗法制度下,周朝王位的传递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单选][07-10]  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 简答]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 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 单选] 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弹头追远、 自下而上的孝 悌之道。

[ 单选][06-10]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而取代分封制。

2 、君主专制制度

[ 单选][06-10]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的首要职责是沟通天神。

[ 名词解释][01-10]  君主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在中国传袭达 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 名词解释][07-10]  郡县制是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 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 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 单选][04-10]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 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 多选][05-10]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2) 拥有宠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 多选][03-10]  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央官吏系统为三公九卿,其“三公”即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

[ 单选][07-10]  丞相名义上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太尉是中央主管 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

[ 多选] 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限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 多选][06-10]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单选][02-10]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僵的秦朝。

(3) 严密的人身控制。

[ 单选][05-10][01-10]   据《周礼》记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其职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人口户 籍登录管理制度。

[ 多选][04-10]  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1) 人身控制。

(2)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 单选][06-10]  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齐国。

[ 简答] 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 单选]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简答][07-10][01-10]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家天下的家庭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庭的代兴与衰亡。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历史上虽然不乏非嫡传子孙 继承皇位的事例,但他们没有越出血亲的宗法范围,他们只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齐家与治国并称,人们能够将齐家术转换为治国策,说明家 国一体的互通性质。从秦始皇创立大一统帝国到晚清商制结束,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 单选] 亲亲是守法制度的基础,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亲亲成为首要的政治原则。

(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 多选] 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是王权政治的沃土。

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

[ 名词解释]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 名词解释] 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 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 单选]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 简答] 科举制具有发下三个显明的特点:

(1) 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2) 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 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专用名德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 论述][06-10]  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 简答][05-10][02-10]   正面影响:

(1)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度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 才。

[ 单选][04-10][03-10]   儒家思想是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 畸形发展;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 名词解释] 法律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 度规范。

[ 名词解释][06-10][  单选][02-10]  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 李悝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 的封建法典。

[ 简答]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

(1)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 多选][02-10]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① 以“三纲”为核心的城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② 贯穿“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③ 通过引以断狱、引以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 名词解释][03-10]  “春秋决狱” ,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董仲舒是动机论的鼓吹者,他认为应依据《春秋》  的经义原则,根据犯罪动机的善恶定罪量刑。引经断狱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 直到隋唐封建法制完善之后才逐渐退隐。

[ 名词解释] 高宗命长孙无忌又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 654  年唐高宗颁行的《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 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

[ 单选] 1、作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的礼俗夫约,它起源于人们 群居的社会需要。

[ 多选] 礼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

[ 简答] 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2)伴 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3)民俗是礼制生成与推选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俗制礼” 。 (4)在上古社会礼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上,当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神灵的关系特别注重,礼就是这样一种与神灵沟通的仪式。 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礼, 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

[ 多选][02-10]  2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1) 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2)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3) 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 单选][05-10]  礼俗的调和性在先秦得到特别强调,《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

[ 多选] 二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

1 、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

[ 多选][03-10] 《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 礼”。

[ 名词解释][05-10]  地神在国家典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地神古称地祗。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 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 多选][07-10]  古代婚姻“六礼”    就是婚礼的六道仪式,它们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单选][06-10] 《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等级性。

[ 多选][01-10]  丧服亦分五等,为“五服”    ,依亲属等级顺序分别称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

2 、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

[ 单选][01-10]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 单选][ 07-10]   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

[ 单选][04-10]  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礼仪是成年礼。

[ 简答][02-10]  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为:

(1) 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2) 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3) 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