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 5 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 单选][06-10] 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属于精神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 多选]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 多选]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 名词解释] 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 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 单选][04-10][03-10]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
[ 多选] 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
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
[ 多选]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二、类比思维
[ 名词解释]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 多选]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 、“地法” 、“人事”之间作类比。
[ 单选] 《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 单选] 《孟子·告子上》中“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就是在作类推。
三、辩证思维
[ 名词解释]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 单选][06-10][01-10] 《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辩证思维。
[ 单选] 先秦时期的哲人在观察与分析对立物变化的情况时揭示了对立转化的规律。
[ 单选] 先秦时期在总结事物对立转化规律的同时,也实行与归纳了辩证思维的方法。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一、“天人合 ”的宇宙观
1 、“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 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 单选] 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 多选][03-10] 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1)“天人合一”。
[ 单选]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西周,“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
(2)“天人交胜”。
[ 单选][05-10]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
(3)“天人之分”。
[ 单选][07-10] “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
[ 论述] 2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 响。择其主要而方之,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
(1) 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 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 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 而缺乏进取的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心 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 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 多选][04-10] 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1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 单选][06-10]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 单选][02-10] “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 单选] “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2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
三、“知行合一 ”的实践观
[ 名词解释][06-10]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 总是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 题。就是说,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 多选][01-10] 1 、论述过“知行观”的思想家有: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
[ 简答] 2 、论述过“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 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1 、上帝崇拜。
2 、鬼魂崇拜。
[ 单选] 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
3 、祖先崇拜。
[ 单选][07-10] 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春曰灼,夏曰帝,秋曰尝,冬曰蒸”。
4 、前兆迷信和占 卜
[ 单选][04-10] 古代,巫视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星占”。
[ 简答][03-10] 5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 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 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 论述][07-10] 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
[ 名词解释][04-10] 道教是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基础上演而来的,是将古代的 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道教 被视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 单选][05-10] 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 ,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 官方宗教。
[ 单选] 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 单选][03-10]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 单选][07-10] 葛洪著有《抱朴子·金丹篇》、《抱朴子·仙约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约方》,都是约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
[ 单选][06-10] 著名道士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于后世药物学和中医治疗 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首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 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春节到来之 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伤口 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 多选]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 简答]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 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中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 、 “圆融” 、 “自 悟” ,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天台宗倡导方便法门,宣传为了超度 众生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华严宗宣传圆融无百思想。天台宗、华严宗都着重阐发心性, 禅宗更是集中讲心性的宗派。禅宗发性净自悟为宗旨, 自悟渊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此说是 儒佛两家学说第处的综合。
[ 论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 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
(3)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 , “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 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 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
(4)佛教禅宗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 宙相通。
(5)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 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6)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伤口也受到禅宗 语录的影响。
[ 单选] 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 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 单选] 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
[ 论述][04-10] 1 、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1)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仰慕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 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等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是仁、义、礼。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 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 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 正有所用为。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 ,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并
提出了五伦十教。
(单选)“三纲”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
[ 多选][02-10]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 、仁爱孝悌
2 、重义轻利
[ 论述][06-10][01-10] 试述儒家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 进行评价时, 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合于义则取之,违于义则去之。君子看重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义,小人看重的则是个人的利害得失, 重义者荣,重利者辱。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重义轻利的观念。这种思想发展到后来的宋明 理学,便产生了天理人欲的大辩论。儒家的义利观为了强调义的重要性,而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 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从中提取其先义后利,发 义制利的合理内涵,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崇高道义,不重私利的传统美德。
3 、谦和礼让
[ 单选][05-1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出自《论语》。
4 、真诚有信。
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 单选]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 单选] 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 论述]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1)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
(2)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3)墨子则从“兼爱“的立场出发,指出人民受不到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4)汉代的贾谊则把教育的地位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
(5)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
(6)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 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2)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世上之所以有君子、 贤人,是后天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使他们由性恶变成了性善。
3 、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教育确实从一开始就十 分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相互结合。礼乐主要是道德教育,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射 驭书数主要是知识技能教育,但其中也渗透着德育的内容。
[ 论述][03-10] 二、试述《礼记 · 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 单选][02-10]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 · 大学》关于“大学之道” 的论述中。《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 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 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 ,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 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 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已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程度。
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1 、因材施教。
[ 名词解释][03-10]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 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 单选][05-10]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2 、启发诱导
[ 名词解释]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的欢迎。
3 、学思结合。
[ 名词解释]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 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 单选][04-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学思结合。
4 、教学相长。
[ 名词解释] 教学相长是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教 学相长”的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
第六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 单选]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 单选]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 文化色彩。
[ 多选][04-10] 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 ,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 多选] 中国舞蹈最初起源于原始人对狩猎、农耕场面的模拟以及向异性表示爱慕的动作。 [ 单选] 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无论是舞蹈的种类还是舞蹈的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
[ 多选][07-10] 唐代以健舞、软舞最为盛行,基中,较有名的软舞有《凉州》、《绿腰》、《兰陵王》等。
[ 单选][01-10] 唐代还出现了几部大型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 [ 单选]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在历史上享有“佛面之祖”的美誉。
[ 多选][05-10]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都属于唐代绘画名作。
[ 单选][05-10] 著名的诗人王维的绘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单选] 宋代还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措写对象的风俗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 视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 简答][06-10] 中国画主动脉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 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3) 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 单选]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期,规模宏大的明清皇城,庄严肃穆的明十三陵,举世 闻名的明长城,气势恢弘的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成 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浓墨重彩。
[ 单选] 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 多选] 中国建筑以柱梁为主、承重墙为次的结构,与西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确的对比。 [ 论述][05-10] 试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1)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2)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 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的尊卑。如故 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 大部分,基中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
(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及室内外的装 饰、装修上。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1 、诗言志
[ 单选] “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 题,大约出现在夫秋战国时期。
[ 名词解释] “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是在儒家的诗学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 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 单选] “诗言志”这一艺术命题提出之后一直被奉为“千古诗教之源”和中国诗论的“开山纲 领”。
2 、文以载道
[ 名词解释][05-10]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 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才华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 其内容的贤与不贤,而不仅仅是文辞漂亮。
3 、乐以教化
[ 单选]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从很早的时候就与道德教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周代是礼制 盛行的时期。
[ 简答]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 名词解释][01-10] 、中和之美
1、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 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2 、尚意追求中国古代艺术特别重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把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作为重要 的审美标准。
3 、尊崇自然[ 多选][01-10] 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典范之作有《归园田居》、《岳 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