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 2 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 单选]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 单选] 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 名词解释][02-10] 距今约 1 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的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代叫新石器 时代。
[ 单选][05-10] 新时代以前为旧石器时代。
[ 多选]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 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些都 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 简答][07-10]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 多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 简答][04-10][ 单选][03-10] 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珙形成的原因。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20 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 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 单选][07-10] 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专体通史。
[ 单选][01-10]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 多选]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 发明居室等。
[ 多选] 五帝的谤系是黄帝、颛顼、商辛、尧、舜。
[ 单选][04-10] 20 世纪早期我国的史学界出现了古史辨派。
[ 单选][06-10] 《尧典》载于《尚书》。
[ 名词解释]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恐慌,就是明显的证据。然而正是在对“天 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即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是把握 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 单选] 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三、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进程的开始
[ 单选][07-10] 1 、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 单选] 2 、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
[ 单选][05-10] 3 、截止目前“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 多选][07-10] 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这是夏人的大本营。
[ 多选] 4 、“遵命” 、“近人”而“远鬼神” 。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 单选][07-10]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商朝史实。
[ 名词解释][01-10] 5、甲骨文是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 卜的习俗, 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 单选][05-10] 6 、商代出现的文字的甲骨文。
[ 单选] 7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 20 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 多选][03-10] 8 、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 论述][02-10] 9 、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 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实施特点: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发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1) 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 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文化意义: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 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 单选][01-10]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 简答][06-10] 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
(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五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 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 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 单选][04-10]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 名词解释][05-10] 道貌岸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其讲究超然物外,其在政治上强调“无 为而无不为”。
[ 单选][06-10] 老子认为取法“自然” ,就需要“治心”。
[ 单选]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
[ 单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
[ 多选][06-10] 后期法家主张有“以杀去杀,以刑去刑”。
[ 名词解释][06-10]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墨家发 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展创造。
[ 单选][05-10]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 名词解释][07-10][ 单选][06-10]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 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 、“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 单选]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 论述][05-10]
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1 、经略南方,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西汉时期,中原同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2 、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与匈奴贵州长期战争,“丝绸之路”的打通。
[ 多选] 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元朔二年(公元 127 年)收复河套 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 役(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三次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基本解除了匈奴 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
3 、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藏自治区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亲朋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这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胜利者只有一个,那就是 文明自身。
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 单选] 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 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 多选][02-10] 秦朝统一王朝政治天下,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 ,即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
[ 多选] 两汉选官司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 名词解释]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司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 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 简答][01-10]
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 单选][02-10]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旧中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 ,把工商业视为“末” 。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 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 单选] 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 单选][05-10] 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
[ 名词解释] 公元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促舒《天人三策》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繁荣昌盛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 单选]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 单选][03-10] 中国文化曲折演进的历史阶段是魏晋南北朝。 [ 多选][02-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约有: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融合是“汉化” ,也是“胡化”。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 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
[ 名词解释][07-10] 永嘉之乱是晋永嘉二年,匈奴贵州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其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
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 名词解释] 北方边地民族的内侵也经历二百余年的时间,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 被子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 国”时期。
[ 单选]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二、佛教的传播
[ 论述][01-10] 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西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 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 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 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 期以涅磐学为主。
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儒家思想短期内是受到冲击的,当 它在宋明时期走向复兴时,它的学术建设方式,是吸收了佛家论理的长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佛教的传入,又深化了中国因有的文化。
(论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 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亻 奚 、俚、僚等。这些民族其实者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 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 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 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只要他们在中原建立国家,只要他们接受农业生产方式,就不能不接受中 原文化。这以北魏鲜卑人汉化的过程最为典型。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佛教,使北朝族属各异、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道地平线。更重 要的是,不论是在观念的层面还是在实际生活方面,北方都受着边地民族风尚的熏染。经过长 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互相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变不同于胡的刚健、质朴的“北方气质”已经形成,它与南方的细致、灵秀形成对照。
第四节 隋唐两宋: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 单选][02-10]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隋唐两宋。
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
[ 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 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 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司称尚书。
[ 单选] 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
[ 论述] 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方带来的影响。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对异族心 态的开放,可以由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一事看出。汉对匈奴也曾有“和亲” ,但那是在国力不足时;能击溃强大突劂的唐太宗肯把女儿嫁给与唐修好的松赞干布,绝非鄙视“夷狄”的人所能行。这样的事情在唐太宗及其他皇帝还不止一次。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 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与秦汉时期不同,唐朝对边地民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如强大一时的 突厥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者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这不限于境内,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 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唐五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 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 众多民族的“天可汗” ,各部落族长可以在本族群区域内称汗称王,并得到唐朝的策封。边地民族纷纷效仿唐朝制度,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并热情地学习着中原的一切文明生活方式。 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著名的玄奘取经及其 谋略建立原法原味的费家教派的努力,与唐人特有的对异域文明的热爱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 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走向衰落, 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 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特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学生和遣唐使;其 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 多选][03-10] 唐人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其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等。
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 多选][04-10] 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 的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 征收赋税。
[ 简答] 两税法的作用:
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 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 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其中计亩征税与把田亩列入资产项目及对商业的征税等内容,沿袭的是南 朝时的成法并作了一些调整。
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 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司方政令的形式,公布 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
第五节 元明清: 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简答] 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 合。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 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这 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 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二、东西方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 论述] 试述东西方文化交流情况。
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 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高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 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明末清初在中国的西方教士多达六千 余人。明末信徒已多达十几万人。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 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那时的传教士不像晚清是期传教士那样凶恶,他们努 力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学习汉证,改穿中国文士服装,承认人们崇拜孔子等,都贴近了 他们与中国人的距离。因此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 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文化影响关系至大。明朝政府对西方教士的传教活动基本上是宽容 的,南明政权曾寻求过罗马教廷不懂得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的实际也不了解,严禁中国 教徒行祖先崇拜之礼。当时为康熙朝,康熙皇帝曾向教皇的使者详细说明中国祖先崇拜的意趣, 但教皇使者不予理睬,勒令不遵守教皇命令的信徒退教。被激怒的皇帝下令逮捕了他,遣送澳 门交葡萄牙人看管。后来教皇发布同样的教书,清政府终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下令教士非以内务府许可者概令退至澳门,各地天主教堂概行禁止。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 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 名词解释] 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 即“一条鞭法”。
[ 名词解释][02-10]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 片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 论述] 重农抑商的观念对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明朝的情况是“百里之内, 辖者三关,一货之来,榷者数税”;清朝的情况是“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此外还有上至
皇帝下到底下官僚五花八门的七取豪夺。政治腐败的最大腐败是经济上的以权谋私。在一个重 农国家里,商人及其他自由经济的业主要想发展,不打通官吏的关节是不行的。明清两代官司 员为大贪污犯的如过江之鲫,民间的富庶甚至引起皇帝的垂涎。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 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 ,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反税监的起义。清朝中期以后官司吏的贪污之 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因为这它有一项规定,可以捐纳买官。而康熙乾隆特别是后者的几下 江南,把扬州的盐商搞得长期凋敝。
由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与西竞强的时机。实际上直到 19 世纪的前期,中国仍然没有失掉世 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但这里的繁荣正在受难,没有前景。西方国家正在后来居上,中国的新命 运正在生成;西方世界装备着大炮的海盗船正在本国政府的默许下,快速地向东方开来。
[ 多选][01-10] 明末清被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
[ 简答][02-10] 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都是艺术上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