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资料之自考大纲重点汇总2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321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1 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 、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 单选][02-10]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 单选]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 单选][06-10]  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区,曾被称为“西南夷”。 [ 单选][07-10]  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

[ 单选]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地带的要冲。 [ 单选] 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 单选][04-10]  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 东北平原。

[ 单选] 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 简答][02-10]  

2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2) 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 的便利。

3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的情况。

[ 单选][01-10]  1972 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 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 单选] 第一个人大时期约从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1100年,属于温暖期。 [ 单选] 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 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 单选][06-10]  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函进入第二个温暖期。 [ 单选] 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

[ 单选][05-10]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 单选] 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 单选]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 单选] 从公元 1400 年到 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 为“方志时期”。

[ 单选] 第四个大的气候期从 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 ,因为这以后有了测量 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 单选][07-10]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马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 底两河流域。

[ 简答][07-10]  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文化。到元明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文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 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经过了 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主化的多样分布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 、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 多选]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 多选][07-10]  《禹贡》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 何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  为扬诈,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  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乐、乐河以西为冀州。

[ 多选][01-10]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 单选][02-10]  (1) 自然环境。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 单选]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 多选]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活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 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 多选][04-10]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内欲为:

(1)“好祀鬼神”。

(2)“尊崇道教”。

(3)“犹有张鲁之风焉”。

[ 单选][03-10]  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 [ 简答] 简述地域文化的作用。

(1)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 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3)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 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 单选][05-10]  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 观念。

[ 单选] 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二、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 简答][03-10][   多选][02-10]  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1) 土地的开垦;

(2) 水利的兴修;

(3) 运河的开凿。

[ 名词解释][05-10]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譬如作者就说: “凡人家营田,须量已力”即是,《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

[ 简答][04-10]  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扬 州等,元朝京杭大运河沿岸通州、临清、高邮等以水平之便而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

[ 单选][05-10]  清朝后期,因黄河泛滥和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误落。

三、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 简答][05-10][01-10]   简述中国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后果及主要因素。

(1) 土地的过当开垦。

(2) 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3) 大量开垦土地,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 单选][07-10]  (4)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水土流失等灾难性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 简答] 简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河流在明清时期的灾害 日趋严重,更与两代治国思想的落后及政治腐败有关。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固然与自然 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