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资料之主观题自考重点3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321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41 、简述民族融合的“胡化 ”。(5 分)

42 、名词解释:祖先崇拜(2 分)

43 、 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论述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 、主体性 。(10 分)

44 、名词解释: 文以载道(2 分)

45 、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文化特色 。(10 分)

46 、名词解释:重农主义(2 分)

47 、简述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5 分)

48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 因材施教 ”(10 分)

49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5 分)

50 、试述对“学思结合 ”教学思想的理解 。(10 分)

51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学相长 。(10 分)

52 、名词解释:乐府民歌(2 分)

53 、名词解释:三纲(2 分)

54 、试述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内涵 。(10 分)

55 、简述唐代绘画的特点 。(5 分)

56 、名词解释:致用精神(2 分)

57 、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哪些? (5 分)

58 、结合作品 ,论述“尊崇自然 ”的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10 分)

59 、名词解释: 民族(2 分)

60 、简述汉语的特点 。(5 分)

答案:

41、【自考重点】 民族大融合

答案: 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视为汉化, 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僧徒在 北朝人数上众多, 有力地显示出佛教在民众生活中的普及与深入 。 这是“佛化 ”,也可以说 是“胡化 ”。正是佛教,使北朝族属各异、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  融 合提供了一道地平线。

42、【主自考重点】 祖先崇拜 【副自考重点】 祖先崇拜

答案:祖先崇拜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 到崇拜。祖先崇拜, 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43、【自考重点】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答案:①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 由于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 的影响, 而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②从魏晋开始,由于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玄学的兴起与强大影响,佛教的主流是宣传以“空 ” 为中心的般若学。

③南北朝时期, 儒、 道、 佛三教斗争激烈。

④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宗派, 如天台宗、 华严宗和禅宗。

解析:本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佛教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②老庄思想的强大影 响。

③三教斗争激烈。

④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44、【主自考重点】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副自考重点】 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答案:“文以载道 ”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 这里的“道 ”指儒家的传统 伦理道德, 强调文章服务于社会。

45、【自考重点】 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答案: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

1.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具体表现为:

(1) 以“三纲 ”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 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2) 贯穿“德主刑辅 ”、 “ 明刑弼教 ”的精神, 以德为主, 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 治方法。

(3) 通过引经断狱、 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始终笼罩 着整个社会, 并指导着历代的立法活动。

3.皇权至上, 法自君出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专制帝王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 始终是最高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

4.强调等级特权, 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古代法律制度,与古代礼制有着密切的衔接关系。强调等级特权,主张根 据人的身份、 地位进行区别对待。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出发,分析其特点,共分为四个大方面。首先是, 立法的指导思想——儒家伦理学说。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三纲 ”为核心(“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以德为主、德刑并用(在注重以德服人的基础上不放弃使用 刑罚), 引经断狱、 引经注律(引用经典案例、判罚断案、解释法律)。其次是家族本位的伦 理法, 注重以家族为主的宗法思想。再次是皇权至上,专制帝王拥有超越法律的权力, 是最 高立法者和审判官。最后是等级特权, 同罪不同罚。可采用助记口诀:“儒家伦理家族本位, 皇权至上同罪异罚 ”。

46、【自考重点】 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答案: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 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 ”,把工商业视为“末 ”,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 落的原因, 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答出基本含义(“保护小农 ”、“打击工商业 ”)、 时间(“起于西周、成就 于战国 ”)、 本末(农业为“本 ”,工商业为“末)。

47、【主自考重点】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副自考重点 1】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副自考重点 2】 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答案:(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不仅是重要的, 而 且是必要的。(3) 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国古代教育反对偏执一方, 主张德育和智育 并重。

解析: 本题需答出: 社会作用、 必要性, 德智结合并进行解释。

48、【自考重点】 因材施教

答案: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 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1)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他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特长, 弥补学生的不足。(2) 孟子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 他认为, 人的天性是   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修养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   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3)唐代的孔颖达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了“ 师当随   材而与之 ”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那就宁愿停止。

解析: 回答本题, 考生应首先掌握因材施教的概念。 其次, 结合相关的学者(孔子、 孟子、 孔颖达), 对该教学思想进行详细叙述。 可结合实例以及考生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49、【主自考重点】 因材施教 【副自考重点 1】 学思结合    【副自考重点 2】 启发诱导    

答案:(1) 因材施教(2) 启发诱导( 3) 学思结合(4)教学相长

解析: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主要有:

(1) 因材施教, 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选择符合实际 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2) 启发诱导, 它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欢迎。

(3)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4) 教学相长, 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注:  答对任意一项得 2 分, 其余每答对一项得 1 分, 满分 5 分)

50、【自考重点】 学思结合

答案: 1.学思结合, 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 既重视学, 又重视思。

2.孔子最早提出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是对学、 思之间密切关联、 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恰当概括和总结, 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3.孔子还说:“ 吾尝终日不食 , 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思不如学,而是为了说明不能只思不学;他在《论语 · 季 氏》 中曾提出“君子有九思 ” , 说明他是十分重视思考的。

解析: 本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 1.涉及到的环节: 学习和思考密切联系起来。2.教育 意义:孔子最早提出这个原则, 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3. 围绕孔子的话展开 相关阐述。

51、【自考重点】 教学相长

答案: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首  先,“教学相长 ”的命题是《礼记 · 学记》 首先提出来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  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其次, 人  们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 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  自 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发奋自强,所以,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  识传授过程, 而是师生双方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再次,教师不只是在传授知识, 而且要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努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 。“教学相长 ”这一命题的提出, 是对中国古代教 育的一大贡献。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教学相长 ”这个概念的理解。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首先, “教 学相长 ”的命题是《礼记 · 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其次,人们只有通过学习, 才知道自己知 识能力的不足。再次, 教师不只是在传授知识, 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

52、【自考重点】 文学艺术

答案:汉乐府民歌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起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之 外, 还具有“观风俗, 知厚薄 ”的政治意图。

53、【自考重点】 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三纲 ”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 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 ”,“三纲 ”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尊卑和隶属关系, 后来演绎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妇纲 ”。

54、【自考重点】 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答案:( 1) 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世人的影响最大, 基本上包括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主要内 涵 。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 即圣和贤。(2) 圣指 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 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圣与贤主要是从社会地位方面所做的划分,就其道德修养来说,并 没有明确的分界。(3)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 大民众的贤人。 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 ”一词来表示的。(4) 君子必须具有高 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这首先表现为君子对仁义发自内心的向往。为了把君子塑 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仿榜样, 儒家还特别强调君子本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人。(5) 在历史上, 无数贤良之士、 民族英雄,都是在这种理想人格的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在今天, 我们将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就可以塑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理想人格,从 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55、【自考重点】 绘画

答案: ①在内容上, 唐代绘画更加面向现实生活, 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②在体裁上,人物画登上了艺术顶峰, 山水画得到了迅速发展,花鸟画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画 科。

③在风格上, 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工笔和写意竞盛, 疏体和密体同兴。

56、【主自考重点】 诗言志  【副自考重点 1】 文以载道 【副自考重点 2】 乐以教化

答案:致用精神指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带有鲜明的服务于 现实的致用精神。 诗歌、 文章、 音乐等都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是答出背景(儒家思想影响下)、范围(古代艺术中)、性质(致用精神)、 标准和尺度(道德教化)。

57、【主自考重点】 中和之美 【副自考重点 1】 尚意追求    【副自考重点 2】 尊崇自然

答案:( 1) 中和之美。 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 温柔敦厚 ”的儒家诗教, 所反映的 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要发乎情, 止乎礼。(2) 尚意追求。 重视对内在 精神的追求,把艺术所表现的“ 意境 ”和“神韵 ”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3)尊崇自然。渴 望与自然达成高度和谐, 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 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解析: 本题需考生识记。 关键词: 中和之美、 尚意追求、 尊崇自然。 知识拓展:( 1) 中和 之美的审美观念在以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2)《周易》 是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3)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 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58、【自考重点】 尊崇自然

答案:( 1) 受“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 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 观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 境界得以升华。 崇尚自然, 赞美自然, 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2) 道家最重自 然,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始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 我合一 ”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体情感与自然同趣。庄子把心目中的理想音 乐描绘成“天籁 ”、 “天乐 ”,  指秉承天然元气的自然之乐。(3)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 他的《归园田居》将自己  美好的心灵影射在自然景物上, 从而使景物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4) 晋宋之间, 追求自然的风尚出现了一个高潮。 山水诗和山水画开始兴盛。(5) 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 中也得到了体现。 钟嵘重视表现艺术上的自然 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早逝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则,要求诗歌要充 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59、【自考重点】 中国境内的语言

答案: 民族通常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 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60、【自考重点】 汉语的特点

答案: 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类型相比, 汉语有自己的特点:

(1)从语音来看, 汉语是有声 调的语言。  古代有“平、 上、 去、 入 ”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 声 ”四个声调。

(2)从词汇来看,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从单音词到双音词的 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3)从语法来看, 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 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 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解析: 本题从以下四点作答:( 1) 四个声调。(2) 单双音词。(3) 词形不变。(4) 音义对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