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章
1 、拔乱反正,彻底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
2 、拔乱反正,正木青源的工作,是从揭露、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的开始。
3 、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作了《祝辞》。
4 、《祝辞》内容:(1)宏观地总结了建国 30 年来文艺战线的斗争和成绩,有针对性地对“文革 ”十七年的 文艺战线和文学创作作了基本上的肯定。(2)明确阐述新时代文艺的任务以及如何更好的为四个现代化建设 服务的问题。(3)深刻阐明了文艺同人民、同生活的关系以及文艺发展的道路、方向等问题。(4)具体阐明 了发展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5)热情的期望文艺界在党的领导下,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
5 、《祝辞》评价:是一篇具有深刻和思想内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献,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纲领,在 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6 、周扬在会上作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专题报告。六项主要任务:a、积极发展各 类文学艺术创作,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b 、提倡文艺要反映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斗争和无产阶 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c、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得到普及;d 、进一步积极发展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e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学习和文艺批评; f、加强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的友好往来。
7 、1980.1.23 在北京召开一个剧本创作座谈会。有争议的剧本如叶沙新《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王 靖《在社会档案里》、李克威《女贼》、刘克《飞天》、《调动》展开讨论。
8 、1984.12.29-1985.1.5 在北京召开,胡启立《祝辞》。第二次召开时间:1988.11.8。
第二章
1 、1978 年的“伤痕文学 ”的兴起到 1984 年改革文学潮头的基本结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期。
2 、1977.11.《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拉开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帷幕,成为新时期文 学中具有开山意义的第一篇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特殊的价值、地位、作用。
3 、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发表于 1978.8.11.《文汇报》。《伤痕》是“伤痕文学 ”获得正式名称的作品。王 晓华是作者从母女感情的角度入手,严峻的揭示出导致母女命运凄惨和心灵创伤的社会根源,愤怒的揭露了“文革 ”给普通人的心灵带来的难以弥合的伤痕。
4 、新时期小说创作所涌出来的第一个浪头是“伤痕文学 ”。作品: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 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陈世凯《小镇上的将军》;中篇小说从维熙《大 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周克芹《许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5 、“反思文学 ”。菇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进 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反思文学 ”由此开始勃兴。
6 、反思文学 ”评价:如果说“伤痕文学“主要停留在对“十年动乱 ”给人们心灵留下伤疤的展示的话,那 么,反思文学 ”则对包括“十年动乱 ”在内的整个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力图揭示 出人们的心灵伤疤和社会伤疤的病因,接触到“左 ”倾错误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如:短篇小说,张弦《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国文《月食》、张贤亮《灵与肉》;中篇小说,张一弓《犯人李 铜钟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谌容《人到中年》;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7 、“改革文学 ”
8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 ”的发轫之作,也是作者成名作。主人公:乔光朴是新时期小说 创作中出现的第一人形象,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第一个改革者的形象。“乔光朴是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是 一个个鲜明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9 、蒋子龙《燕赵悲歌》主人公:大赵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武耕新,作品着力刻画农村改革者形象。
10 、贾平凹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短篇小说何士光《乡场上》、周克芹《山月不知心理事》。中篇小说: 贾平凹《腊月 ˙正月》、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长篇小说: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 格》、张鍥《沉重的翅膀》。
11、1985 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也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分水岭,是一个富于重大转折意义的里程碑。--- “寻根小说 ”。
12、“寻根小说 ”代表作家:韩少功、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阿城、张承志、王安忆等。
13 、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鸡头寨、鸡尾寨及相互械斗最终迁徙的描绘中,穿插进作者的文化思 绪,使作品的文化色彩徒增。
14 、阿城中篇小说《棋王》是他处女作。主人公:知青王一生。
15 、王安忆中篇小说《小鲍庄》。
16 、张承志中篇小说《黑骏马》。
17 、有名的寻根小说:短篇小说:阿城《遍地风流》、郑万隆《异乡异闻》、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李杭育《沙灶遗风》。长篇小说:张炜《古船》、王蒙《活动变形人》、贾平凹《浮躁》。
18 、韩少功追踪的是“楚文化 ”源流,贾平凹探索的是“秦汉文化 ”传统;李杭育寻觅的是“吴越文化 ”渊 源。
19 、1979 年“先锋文学 ”的萌芽。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王蒙短篇小说《夜的眼》是新时期文学 创作中“先锋文学 ”小说创作的发轫之作。
20 、刘索拉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莫言《透明的红萝 卜》、残雪《苍老的浮云》、徐星《无主题变奏》。
21 、“写实文学”的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刘心武《5 ˙19 长镜头》、张梓欣、桑 晔《北京人》。
22 、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徐怀中短篇小说《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旅小说雄风重振的标 志,也是新时期军旅小说开始取得新颖的思想资料、找到新的美学支点的最早标志。
23 、知青小说。叶辛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鬼《血色黄昏》、王安忆《本 次列车终点》、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24 、爱情小说。刘心武《爱情的位置》、张洁《爱,是不能忘记》(如泣如诉地讲述了女作家钟雨与一个老干 部之间铭心刻骨却又不能实现的爱情故事。)
25 、刘心武《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上是有重大突破。(1)它最早触及了“救救被‘ 四人帮 ’坑害了的 孩子 ”(2)最先通过艺术形象来暴露史前无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 ”,尤其是在青少 年心灵上留下的严重的“ 内伤 ”。在当代文学史上,它是一个坐标点,标志着被‘ 四人帮 ’集团破坏和中断 了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意义:在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深入揭批极“左 “思潮的流毒,继鲁迅的“救救孩子 ”之后,庄严而沉痛地喊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期望。
26 、《班主任》它是通过宋宝琦、谢惠敏这两个少年形象的塑造,小说围绕着某班级要不要接收小流氓宋宝 琦入学与如何对待外国小说《牛虻》一书展开论争。宋宝琦是“外伤 ”,谢惠敏是另一类精神伤残的畸形儿, 是作家独创的艺术形象,也是被称作“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典型 ”。谢惠敏属于“ 内伤 ”。谢惠敏这一艺术形 象的塑造,更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典型意义。
27 、蒋子龙 1979 件发表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乔厂长后传》、《开拓者》、《一个工场秘书的 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生活的中、短篇销售,塑造了一批锐志改革、具 有一往无前精神的进取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 ”。
28 、《燕赵悲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锅碗瓢盆交响曲》是写饮食行业的改革;长篇小说《蛇神》暴露 人性之恶。
29 、乔光朴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的工业战线上为“ 四化 ”奋战的创业者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一形象时,乔 光朴是作为共产党员具有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乔光朴“上任 ”后的一系列部署和行动,形象地 描绘了这位锐意整顿的实于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家的腕力与才干。还生动的描写了乔光朴胸怀宽广、任 人为贤的思想品质和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复杂性格。
30 、《乔》小说人物塑造三大特点:( 1)通过对比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如乔光朴跟冀申两个人的肖像描写, 两个人物“毛遂自荐 ”到电机厂的目的、心态描写。(2)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择取最有意义的场 景或事件组成尖锐的矛盾,把人物至于其中进行刻画。(3)多方面、多色彩地展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 格。既写乔光朴进取型大无畏的英雄性格,也写他急躁、困惑和孤独感;既写他改革家的气魄、才干和毅力, 又写他对新长征的“雪山草地 ”的估计不足;既写他的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粗旷豪放的一面,又写他率直 坦荡、儿女情长的细腻柔情的一面。
31 、乔光朴三大件事:a、未经童贞同意就当场宣布结婚;b 、未经党委宣布就马上上任;c 、未经邀请就参加 冀申召开的厂党委会等。
32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1981-1982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茔》1983-1984 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33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社会化方面具有创造性。
34 、为何说《高山下的花环》是军事性?答:描写的是一个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业绩,但作者没有 局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是把战争、部队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把部队生活、战争历程作为整个社会生 活的一部分加以表现,让读者通过战斗生活和部队生活,看到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的掠影。
35 、连长梁三喜是个成熟的英雄形象。排长靳开来是个有鲜明个性、有弱点的英雄形象。他深明大义,正值 开朗,坦率带一点粗鲁。
36 、将门之子赵蒙生是个灵魂一度被锈蚀,但在雪和火的战斗中转变和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
37 、《高山下的花环》在艺术上,作者在塑造英雄形象时, 自觉地避免那种“神化、净化与非英雄化 ”的倾 向,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以朴实的笔触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作者注重写出英雄人物各 自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回避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还通过描写尖锐的矛盾冲突、典型细节和 遗物,并运用额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英雄的心灵美。
38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大顺造屋》(反思文学)分别获得 1980、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39 、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上城》、《“漏斗户 ”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40 、《“漏斗户 ”主》写的是陈奂生吃饭的问题。
41 、陈奂生性格特点:作者在写错陈奂生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的同时,又不回避陈奂生灵魂受历史和 社会生活制约的一面,真实地写出他的弱点。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 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务实精神的后面,还有着小生产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里,还隐藏着 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阿 Q 精神 ”。他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躯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
42 、它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陈奂生们“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材料。”
43 、《陈奂生上城》艺术特色:体现了高晓声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1)“以小见大 ”、“浅中见深 ”是这篇小 说的主要的艺术特色。(2)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绘型写神,也善于博取众家之长,在这一篇里融进了细 腻、生动的心理描写。(3)运用“ 自我解嘲 ”的手法塑造陈奂生形象。阿 Q 的“精神胜利 ”是虚无的,而陈奂 生的自我解嘲的“精神胜利 ”却是有假有真。(4)体现了高晓声的朴实、流畅、冷峻、诙谐、幽默、乡土气息很浓的语言风格。
44 、谌容《人到中年》荣获 1977-1980 年中篇小说一等奖。小说以独具的胆识和独特的创造,在中国当代文 学史上第一次这么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中年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小说中精心塑造的陆文婷形象, 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
45 、主人公:陆文婷。她和他的丈夫傅家杰的折射出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是及其尖锐而丰富的。秦波是类似 “马列主义老太太。陆文婷的朋友,姜亚芬和其丈夫刘学尧以双双出走来的社会现象也是尖锐而深刻的。
46 、社会公仆衍变成附庸风雅的官太太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 20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特殊的 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47 、在艺术上,表现很有特色,也富有魅力。(1)在艺术结构上,作品运用双重的结构方式,先是按发病、 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出愈等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于外在结构;接着侧重于对主人 公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2)采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加以描叙,形 成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自由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在艺术表示方法上,一方面作家充分发 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 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
48 、王蒙《蝴蝶》,取自“庄生梦蝶 ”。主人公:张思远。集中体现了张思远如何“丢了魂 ”,后来“找到了 魂 ”和找魂的过程,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社会主人的基本主题。
49 、《蝴蝶》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颇具有特色的。它不是按照传统的那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来 塑造张思远的形象的,而是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着重描写张思远的内心活动,剖析他的精神世界。
50 、《蝴蝶》在结构艺术上新的探索。不是以通常的情节顺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为结构 骨架的,而是以人物的意识流动的历史来结构作品。它通过张思远的心理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让过去、现在、未来迭替出现,使得整个故事时段时续,起伏跳跃。这种结构又有助于自由地表现人物的精 神世界。《蝴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是王蒙思维方式更新的一种反映。
51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十七年 ”的小说创作中,这篇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52 、王蒙的创新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布礼》、《蝴蝶》。
53 、周克芹《勿忘我》、《山月不知心理事》(改革文学)分别获得 1980、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4 、周克芹 1983 年《许茂和他的女人们》获得首届“矛盾文学奖 ”。许茂老汉和四姑娘徐秀云以及大女婿金 东水,四女婿郑百如之间的家庭纠葛。
55 、许茂思想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由爱社如家、热情开朗(2) 自私利己、独善其身(3)关心集体、 明辨是非,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思想变化轨迹。
56 、徐秀云“贤良、敦厚、含蕴、深沉 ”的农村妇女。徐秀云悲剧性格的塑造,着力于形象内在美的刻画, 突出其“外柔内刚 ”的特征,表现其“像平静的大海,什么都能容的下。着力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 ”,突出其“贤良、敦厚的灵性 ”被毁灭,启迪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形象更大的悲剧。竭力挖掘和表现蕴藏在形象身上惊人的生命力,突出其对幸福的执着和对恶势力的顽强抗战。小说采用了“家庭纪事 ” 的结构形式。
57 、古华《芙蓉镇》获得首届“矛盾文学奖 ”。《爬满青藤的木屋》获得 1981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8 、胡玉音是《芙蓉镇》中提携全篇的中心人物,“芙蓉姐子 ”,外貌娟美,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待人和气。
59 、秦书田,是《芙蓉镇》中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右派 ”形象。表面上驯服, 顺从, 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正直,赤诚, 自尊自慰,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 坚定的信念。他对恶势力的憎恨,也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倔强。有意将人物的行动与内心分离开来, 这种以泪写笑,以笑写泪,“以乐境写哀境,已哀写乐 ”的写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秦书田的悲惨命运和复 杂的精神世界,写错他玩世不恭的表象和正值赤诚的本质矛盾统一。谷燕山,南下干部,芙蓉镇粮所主任,“一镇的人望 ”。王秋赦,作品中寓意深刻的反面人物形象。李国香“政治弄潮儿 ”反面人物。
60 、艺术特色(1)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2)“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 活情调来 ”,“寓意政治风云与风俗民情图画 ”之中。 (3)立人物小传的“链条式:结构艺术。(4)“融多 种色彩成为一体 ”的小说语言。
61、张洁《沉重的翅膀》是改革文学,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副部长郑子云是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是作者大力讴歌的改革者形象。部长田守诚是作为改革大潮的对 立力量的代表出现的。
62、《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得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中篇小说。《方舟》、《祖 母绿》是有关婚姻、爱情和妇女命运问题的题材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