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5

2024-09-01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11501

【自考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三章

1 、池北偶的《风溜震捂派人物脸谱》刘征《揭丑四咏》、石河《双突进行曲》都是声讨“ 四人帮 ”的。另一 类是掉念周总理,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如:李瑛《一月的哀思》、柯岩《周总理,你 在那里?》、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2 、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雷抒雁《小草在唱歌》、白桦《复活节》、韩翰《重量》、李瑛《红花歌》、流沙 河《哭》。张志新的死像火种点燃了人们探讨民主与法制的热情。诗人们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那动荡岁月 的思考。沉默的张志成步向刑场,诗人在反思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愚昧。

3 、熊召政《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

4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明确的象征表达了他失落和寻觅。

5 、1980 年前后出现了“朦胧诗 ”。一批年青诗人敢于摆脱传统手法的(口有)限,打破传统共同追求,把具 有各自艺术见解的青年结集起来,注重主体的创造,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这 些诗的意象常常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 ”。代表作品: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 江河《纪念碑》、顾城《远和近》、梁小斌《雪白的墙》、杨炼《大雁塔》、王小妮《(石展)盘》等。

6 、肯定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 ”:80 年代初围绕着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新美学原则在 崛起》和徐敬亚《崛起的诗群》的“三个崛起 ”的论文。

7 、李瑛《一月的哀诗》是纪念周恩来的。

8 、艾青《光的赞歌》发表于 1979 年第一期,后收入《艾青诗选》和《归来的歌》,是艾青重返诗坛后扛鼎 之作,它凝聚着诗人半个世纪对时代、生活与社会的深切关注、思考和追求。。

9 、《鱼化石》——这正是诗人苦难的人生和坎坷的创作道路的形象概括。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10 、《归来的歌》和《雪莲》分别获得 1979-1982 年、1983-1984 年的全国优秀新诗奖。 1978 年 11 月发表的 《在浪尖上》,是诗人在新时期的“试飞 ”之作;1978 年 12 月完成了长诗《光的赞歌》,是诗人的创作进入 了全盛的高潮期。

11、《光的赞歌》——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或许有一天,总有一天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我们最勇敢的阶级 将接受光的邀请去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 访问我们所有芳邻让我们从地球出发 飞向太阳。。。

12 、《光的赞歌》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征:(1)把浓郁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诗人吕剑曾 称《光的赞歌》是“诗体的哲学 ”;(2)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情释理。(3)语言质朴、 自然、清新、晓畅、 不事雕琢,用一种“谈话体”的抒情方式,让诗人深沉的情思,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既有自然的节奏的韵 律,有充满了诗化的散文。

13 、舒婷《致橡树》。舒婷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作者成 名之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得 1979-1980 年的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得 1979-1982 年全国优秀诗集二等奖。

14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表现的不仅是诗人的爱情观念,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诗人鄙视为个 人功力而“攀援 ”高枝的世俗;诗人追求双方人格的平等独立;真正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的爱情,包含艰辛或 幸福的命运,包含着吸取和奉献的人生,也包含着双飞各自的个性与气质;这首爱情诗之所以美,不仅仅是 在于它超越了庸俗的爱情观念,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 自觉和自强,也透过恋爱观再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趋势。《致橡树》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运用了比 喻、象征的手法,对爱情心理的具象作了深层次的刻画,求得一种不同凡响的审美效果。

第四章

1 、新时期戏剧文学从 1977 年第一部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开始。

2 、粉碎“ 四人帮 ”后,出现揭示“ 四人帮 ”、反映“文革 ”生活的话剧作品。如金振家王景愚《枫叶红了的 时候》,宗福先《于无声处》、苏叔阳《丹心谱》、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

3 、白桦《曙光》是第一部描写革命领袖的剧本,写贺龙同志的。

4 、邵冲飞《报童》写周恩来总理的。

5 、赵寰《秋收霹雳》写毛泽东主席的。

6 、史超《东进!东进!》、丁一三《陈毅出山》、沙叶新《陈毅市长》都是写陈毅市长。

7 、在这一时期比较繁荣、成绩比较卓越的有:曹禺《王昭君》、陈白尘《大风歌》、严海平《秦王李世民》、 李民生、杨平《唐太宗与魏征》、白桦《吴王金戈越王剑》。

8 、在 1979 年一些作家开始了新的探索,如谢民《我为什么死了》开创一代新风气之作。

9 、谢民《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叶沙新《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10 、另一探索戏剧流的 80 年代初期如:贾鸿源《路》、马中骏、秦培春《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叶沙新 《寻找男子汉》。

11、崔德志《报春花》主题:围绕着如何对待社会特有突出贡献而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青年女工白洁 这一问题,展开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人们普通关心而又需要迅速解决的社会问题:萧情“唯成分论 ”、“血 统论”的极“左 ”流毒,彻底解放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建设四个现代化 的大军。

12 、《报春花》的主人公: 白洁是剧中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纯洁、善良、勤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党委书 记兼厂长李键,是剧中主要人物,他左右着全剧矛盾的发展。党委书记吴一萍,是剧中思想僵化的代表人物, 她自私保守,严重脱离实际。

13 、叶沙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叶沙新是现任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4 、《东进!东进!》、《陈毅出山》不是写民主和战争年代的生活,而是写上海解放初期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 市长的那段生活。

15 、《陈毅市长》在结构艺术上也颇具特色(1)剧作者打破了以某一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结构方式。而 采取了一种作者自己称之为“冰糖葫芦式 ”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全剧十场写了陈毅的十 件事,每件事都是独立的,相互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2)剧作者为了不 让观众产生零零碎碎、片片断断的感觉,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场的事件展开找 个由头,埋下伏线。最后一场,除了自己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这一场 里有所交代,划上“句号 ”。(3)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 整体感。

16 、马中骏、贾鸿源《屋外有热流》写陈毅的。获得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奖。 这个一部哲理剧。

17 、《屋外有热流》创新内容:(1)一是大胆地摆脱了“三一律”的束缚,打乱了时间顺序,灵活扩展空间, 人物安排召之即来,挥之即去。(2)打破:“第四堵墙 ”的限制,直接激发观众思考问题的艺术新追求。(3) 在冷与热的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造富于意境的舞台气氛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18、挽掉散文:第一类是缅怀革命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毛岸青和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为何在《临江楼》、郁茹《登临》。

19 、《随想录》是巴金于 1986 年 82 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散文集。

20 、《随想录》有着的生活内涵和思想内涵,包容着对自己、对社会、对历史深刻解剖的思想光辉,被称为 “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标志新时期文学“进入一个真诚的、敢于说真话的时代 ”。

21 、“说真话 ”是《随想录》最突出、最可贵的特点。抒真情是《随想录》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清醒的自审 意识,也会死《随想录》的可贵的特点。在艺术特点上,做到想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艺术的最 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22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是报告文学,是作者开拓可题材的新领域,也是作者在粉碎“ 四人帮 ”后最先发 表的作品,满腔热情地描写、歌颂先进知识分子。是作者真实地向我们“报告 ”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 苦、勇攀科学高峰,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的动人事迹。

23 、歌颂爱国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如:《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长绿》、《在揣流的涡旋 中》、《西陲纪游》。

24 、黄宗英《大雁情》。她的文学报告创作更趋成熟,先后发表《星》、《美丽的眼睛》、《大雁情》、《天上人 间》、《桔》、《小木屋》。其中《大雁情》和《美丽的眼睛》获得 1977 年-1980 年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桔》、 《小木屋》分别获得 1981-1982 年、1983-1984 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25 、《大雁情》主人公:秦官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坎坷遭遇和献身科学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 与秦官属同一代的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命运;尖锐地批判了潜匿于现实生活中的那股怀疑和否定知识分子的极 “左 ”思潮。

26 、《大雁情》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1)把小说化的表现方法用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上。通过精选人物个性 的语言和行动,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细节制造人物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人物。作者选取秦官属所喜爱的 大雁、远志草、像高耸挺拔的杨树,展现了高尚的理想、美好的情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

27 、乔迈《三门李轶闻》在艺术上特色:(1)作者较好的处理了歌颂与暴露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艺术分寸。(2)这篇报告文学的结构讲究完整和条理性。(3)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