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咨询:
学历升本微信免费咨询、规划、助学
初中升本、高中升本、中专大专升本
自考、成考、函授、国开、助学加分
初中学历补办高中毕业证
自考论文包过辅导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先秦时期
1.请简析“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 · 尧典》。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 表现。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总结出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 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 领 ” ;周作人认为“诗言志”是“言情” ;闻 一 多指出早期的“志”包括3 种含意:(1) 记事的, (2) 记诵的; (3)抒情的。
2.请论述孔子的主要文艺思想(《论语》中体现)。
(1)“兴观群怨”说:即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关系,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 社会 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 指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 作用。 “观”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指诗歌 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 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 “群”是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 想的作 用。 “怨”是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2)“尽善尽美”说:即文学 批评的标准。①《论语》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 “美”是 对 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 “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②“尽善尽美 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两方面的标准,即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有具体的历史和阶 级内容;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对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必须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批评结合起来的原则,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3)“辞达”说: 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内容,不必要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一定文饰,还是 必要的。 (4)“文质彬彬”说:认为文与质要兼美。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要求文学作品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孔子作品核心是 “诗教”观。 (5)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过分,比喻表现的 情感很有节制。体现儒家中正雅和的审美追求。儒家是以 “中和之美”为文学观。 (6) “思无邪”说:《论语 · 为政》“《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确立 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建立。
3.请论述孟子的文论主张。
(1)“以意逆志”说: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理解诗的方法。评论诗的人,既不能 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 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具体内容探索作者心志。 (2)“知人论世”说:读者阅读 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站在作者立场,体验作者思想 感情,准确把握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这种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 则。 (3)“知言养气”说:《 孟子 · 公孙丑上》提出。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 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养气”指培养自己的高尚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 广泛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传统,引导作家从" 养气"入手指导创作,影响积极。
4.请论述庄子的文艺思想。
(1)庄子思想: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2)“虚静”、“物化”说:①虚静”说: 最 早 是 老 子《道德经》中提出,庄子继承发展,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必 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坐忘”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抛弃一切知识, 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② “物化”说:进入虚静状态后,人不再受感觉 器官的束缚和 局限,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主体的“自然”(天) 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进入“物化”境界,即“以天合天”。此状态下的创 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 是庄子对言 义 ( 即语言与思维) 关系的看法。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既然已经知道意思, 就不再需要言词。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对文学 理论 和文学批评产生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 在言外”的传统,为 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天籁”说:《齐物论》 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 即风吹窍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 “天籁”特点: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5)卮言、重言、寓言之说: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为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寄寓之言。三 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为了让人们体会道的特 征而运用的象征性语言。
5.请简析墨子的文学观点。
( 1 ) “ 非 乐 ” 认为文艺对政治只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主张先质后文,强调文学的 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 一般地否定文学艺术超功利的审美娱乐作用,带有很大狭隘性。 (2)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 用。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经验、百姓见闻和实际效用。以对 国家人民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衡量言谈文学,参考历史的经验和具有现实根据,注重在实践 中检验效果。
两汉时期
1.请论述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理论。
(1)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 马迁的“怨”和“直谏” 精神: 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直谏精神。“怨”并非个人主义 的愁闷,而是对国家的忠诚、忧国忧民的思想受 到邪恶势力打击压抑后的怨愤,是坚 持真理正义,不惜牺牲自我而反抗黑暗现实的激情。 (3)“发愤著书”说: ① 司马迁 在《史记 · 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历述文王、屈原、韩非等人事迹,总结其创作 “大抵贤圣发 愤之所作也”,并结合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提出“发愤著书”说。伟大 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或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立言”的产物。“愤”固然包 含个人怨愤情绪,更包含穷而弥坚的意志、面对逆境的奋起和战斗精神。对后世影响 极为深远。如李白“哀怨起骚人”、韩愈“不平则 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现代 “文学史苦闷的象征”等。②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 · 训齐俗》有“ 愤于中而形于外”。原 文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4)《史记》 “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 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对后世史学及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后世史学著作,特别是正 史,在体例和写作态度上受到影响;文学创作例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请简析《乐记》的文艺观点。
①音乐产生源于人心感物。②提出音生人心问题,引申出文艺对社会政治重大反作用。 ③关于音乐本质。“乐”包括诗、乐、舞,人心表现,各有特点。随着人感情表现需要 而逐步推进。
3.请论述《毛诗序》的相关文学理论。
(1)“情志统—”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吸收《乐记》观点,又有发展,认为诗 歌既是“志之所之”,又 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2)“诗有 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 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 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用以赞 神的歌舞。《诗经》六义最早出自《周礼 · 春官》。风、雅、颂是《诗经》分类,赋 、 比、兴是表现方法。 “六义”说是对 《诗经》创作经验的总结。 (3)“发乎情,止乎 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 合乎“发乎情,止乎礼 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4)讽谏说及“主文而谲谏 ”对诗歌形式特点的 要 求①讽谏说:“讽谏”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充分肯定文艺批 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包含民主因素。 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 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 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②主文而谲谏:“主文”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 “谲諫”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统治者能够接受。从统治者角度对诗歌形式提出 要求,对后来诗歌创作讲究文采,追求含蓄曲折,产生一定影响。 (5)“变风”、“变 雅”说:① 《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 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 王朝兴盛时期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作品。②郑玄《诗谱》将十 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但认为“豳风”是西 周 初年周公旦避流言时作品,其余“变风”是西周衰落时期作品)。将小雅中的《鹿鸣》 至《菁菁着莪》16篇、大 雅中的《文王》至《卷阿》18篇列为正雅,认为是武王、周 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作品,其余是“变雅”,是西周中衰后厉王、宣王、幽王时期作 品。③“正变”说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 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变风”、“变雅”说法看到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积 极意义。
4.请简析扬雄的文论观点。
(1)“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2)“心声心画”论;(3)“雕虫篆刻”;(4)明道、宗经,征圣。
5.请简析董仲舒的文学主张。
董仲舒,汉代经学文论的代表。(1)“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2)论诗歌内容和功 用。(3)诗无达诂。
6.请简析王充《论衡》的文论观点。
(1)“疾虚妄”说: 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真实,坚决 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2) “文为世用”:文章应有为而作,有益于世,对社会发 展有积极作用。文章内容形式必须统一,内外相符。 (3) “言文合一 ”:针对汉代复古 保守的文必艰深论,王充提倡文章语言应清楚明白,好作品不在语言艰深,而是深入浅 出,喻深以浅。(4)《论衡 · 超奇》篇内容主要是对作家的品评。
7.请简析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淮南王刘安是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了高度评价,肯定它义兼《国风》、《小雅》 ,可与日月争光。(2)东汉班固从封建礼教和“明哲保 身”的处世哲学出发,不赞成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其人其作的崇高评价。提出“今若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露才扬己”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3)东汉王逸不满班固等人对屈原及作品的职责,作《楚辞章句》, 全面批驳其谬论,进 一步发扬刘安和司马迁的思想,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很高评价,成为汉代关于屈原争议 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