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咨询:
学历升本微信免费咨询、规划、助学
初中升本、高中升本、中专大专升本
自考、成考、函授、国开、助学加分
初中学历补办高中毕业证
自考论文包过辅导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
“虚静”( “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陆机叹息他不知文思“开塞之所
由“,刘勰提出了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如何打开思路呢他认为陶钧文思,贵 在虚静。要想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 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张要在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 注意进行四种基本训练。“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广博的知识;酌理 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 会开通。 ”
【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掌握)
“想像的作用和过程。”:对于想象活动的过程,刘勰论述了志气和辞令的重要 作用,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 ”,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 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这里,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想象 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进行的。作家临篇缀虑,需要 神定气足,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是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 适会,抒怀命笔。否则就会“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 想象壅塞的枯窘状态。至于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 媒介来进行的,艺术想象也是同样。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 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纤毫。”
【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理解)
“滋味说”:钟嵘既然重视诗歌的群、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好的
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诗的滋味是什么呢?钟嵘认为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型,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 ”。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个 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玩 味,而感染力也强,这才是诗之至也。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 ”就 是由于“理过其辞 ”,平典似《道德论》。而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 品形象性的特征。正是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似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滋味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司空图、宋代杨万里、清代王士祯均得益于此。
【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
“批评片面追求声律 ”: 《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
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追求自然真美。钟嵘时代正值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嵘对此进 行了有力达的抨击。,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反 对的是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
【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
“批评大量用典 ”: 第二是反对作诗用典。他认为作诗是用来“吟咏性情 ”的, “亦何贵于用事? ”他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甚广。还幽默地讽刺那些掉 书袋的诗人卖弄学问。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引经据典也 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经国文符 ”,“撰德驳奏 ”等倒是适用于用典的,至于 作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
【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
“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 ”: 《诗品序》 不仅有属于破的,而且还有属于立的,
这就是关于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的问题。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 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继四侯之 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他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 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此观点出现在齐梁时 代是有他重大的进步意义的。
【3.1】《戏为六绝句》(杜甫)(理解)“对初唐四杰的评价”: 唐
高宗到武则天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齐名天下的四杰。由于受历史条件本身的 限制和生活本本身的限制,他们的诗作没有完全拜托齐梁时期浮华的风气。但在 当时,他们都以唐诗开创为己任,努力拜托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 想领域,探求诗的格律和创作形式,创作了很多有风骨的诗歌,诗歌内容从宫廷 走向了市井,从台阁走向了江山和边塞,思想内容扩大,形式有了唐诗的稳定性, 可以说唐诗的真正面貌是从他们开始的,因此杜甫评价“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 甫认为初唐四杰的诗作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当时唐朝刚从六朝的习俗中走出 来,不免仍遗有六朝绮丽铺张的文风,作家也不可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这很 正常。可是后人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非常轻薄帝嘲笑四杰在创作上的不足。杜 甫非常蔑视这种轻薄评论的态度,指出,尽管这些轻薄为文之人讥笑不已,可是 当他们的身与名同时消失的时候,四杰的文章却会像江河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杜甫认为四杰的诗作都突破了旧有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 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进而 杜甫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
【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
“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 ”: 关于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杜甫认为评 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 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 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后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 术成就。
【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
“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 ”: 关于如何对待古今文学遗产的问题,“别裁伪体亲 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 品也不应都一概吸取,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该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 选择,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 定。
【3.2】《与元九书》(白居易)(掌握)
“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 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是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 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为事 ”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 ”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的弊端, 以补救时弊。“事 ”与“时 ”都是指现实人生。白居易要求为现实人生而写作。 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推崇他的诗文,原因是他的思想深刻,其中贯穿着古人六 艺的精神,圣人的书籍中说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成 为了白居易推崇的对象。白居易说听到古人唱的歌,就能从中听出那个时代的兴 衰,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 ·这也是白居易阐述他的观点的原因。
可是到了汉代以后,诗歌开始脱离生活,六艺的精神开始减少,白居易分三个时 期论述六艺的衰退。首先战国到汉魏,屈原宋玉的骚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虽然 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离《诗》不远,还保留着大体的风貌,有可取的地方,但 仅能得到国风的十之二三,六艺已不全了。其次,到了晋宋两代,诗歌得到六艺 的要旨就更少了,有些大家如谢灵运陶渊明,他们有些好诗,但多不过是沉溺于 山水,放逐于田园,真正反映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内容基本没有。第三,到了 梁陈期间,诗歌只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形式非常艳丽,内容却十分空洞, 没有讽刺现实,不对现实生活国计民生抱以责任感,这时的诗歌六艺已经荡然无存了。就是到了李白杜甫时,虽然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但他们的好诗也不多。白 居易所谓的好诗,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老百姓疾苦的诗。
白居易推崇“六艺 ”对诗歌的重要性,旨在说明诗歌为政治服务的必要性。他从 工作经验中体会到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必须干预社会生活。从“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情志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表达出 来,帮组皇帝治理天下。白居易把他当作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兼济天下的 愿望的表现。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单纯写个人的情志,借以言志,也是促进社会 改革的工具。故他的讽喻诗表现了积极的斗争精神。
白居易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兼济天下 ”。他关注客观现实,力图忠实地反映现实,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评价,这一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体现着白居易忧国忧民。 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阴齿他不但提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 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
【3.3】《答李翊(yi 去声)书》(韩愈)(掌握)
“古文写作的风格。”:韩愈强调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 ”说。韩愈在阐 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又从古文创作的特殊规律出发,提出 了养气说,实际上是阐述了气、言、声的关系。他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养气 ” 说,把气与言、声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 ”指的是作者 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思想感情、深厚 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 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是指作者的精神状 态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的境界,它是作者深厚道德修养的结果, 言指孟子所谓的知言,主要之文章写作,这个观点是从韩愈文以载道为基础而发的。
他认为,学习写文章,必须以儒家的古训为旨归,文章不能言之无物,内容要有 思想性,思想内容空洞、不纯正,必然写不出好文章。他认为作者只要有深厚的 道德修养、博大的胸怀、真是充沛的思想感情,其文章创作的形式技巧问题就自 然而然的解决了。所以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 ”。养气 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 能形成一种气势,而且达到旺盛,写起文章来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声律和谐, 即气势与语言非常和谐。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作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韩愈谈气与言、声的关系,主要是从个人的修养锻炼来谈的,因此可以说个人的 修养锻炼如何也与写好文章有密切关系,所以他抓住了水和浮物二者的关系来比 喻气与言、生的盛衰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修养锻炼对形成文章气势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韩愈强调人的精神,他从教化的目的出发,希望作者培养出一种浩然 之气,所以他在文中阐述到,这种浩然之气可以使作者意志坚定,不为时事所动, 树立独立的人格,形成独特的创造风格。敢于另辟蹊径,不因袭前人,不人云亦 云。他还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养浩然之气的作用。他说,多数人把文章当作一种工具,用与不用,权利仍然被别人操纵。而真正有浩然之气的人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和处世之道,文章被人采用当然好,不被人采用也不能放弃,可以教书授徒, 从事著述,流传后世供人效仿。这是有浩然之气的表现。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也有 强调写文章的自然之意。
【3.4】《岁寒堂诗话(选录)》(南宋张戒)(掌握)
“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工 ”: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 ”的精 神,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事父事君 ”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本、咏物为余的主张。 张戒把“言志 ”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因此 张戒赞赏杜甫诗歌的言志,而否定了潘岳、陆机之后的诗歌专事咏物,丧失了写 诗宗旨。然而张戒没有完全否定“咏物 ”,而且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 ”,但不能为了 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地 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所以张戒认为诗歌虽以言志为本,但言志 同抒情分不开。咏物能使作品更具形象新和审美特点,表达更蕴藉含蓄,使诗含 不尽之意,而不是专意于咏物,因此他并不一味否定咏物的作品,因为这些咏物 的作品不是为了简单地写物,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 感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但强调了诗的思想性,同时也强调诗的艺术性。强调 作品的思想性,有利于发挥诗的社会作用;突出诗歌的艺术性,有利于艺术美的 创造,更好地促进艺术发展。反之,张戒认为只专门在押韵、用典上用功,忽略 “咏物 ”的技巧,作品也就失去了意味。他用“意味 ”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 作品失去了“意味 ”就显得单调、乏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总之张戒认为写诗要有内涵:诗人言志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 感而用诗表达出来, 自然流出。
【3.4】《岁寒堂诗话(选录)》(南宋张戒)(掌握)
“诗歌表达须微婉含蓄,不能直白浅露 ”:张戒主张诗以言志为本,反对为咏物 而咏物,失掉了作诗的目的,但又反对只知道言志,而不借助特定的对象来言志, 造成诗歌所言之事非常浅露。进而张戒高度评价了“ 国风 ”,提出了诗歌创作的 艺术风格,即追求微婉含蓄、自然、高雅,反对直白。浅露。,微婉,深刻委婉 之意。他说国风,相爱的人约会,一个人不见另一个人,十分着急,搔首弄耳, 向远方瞻望想见到的人见不到一丝不动的站在哪里掉眼泪。其词婉、其意微,不 迫不露所以可贵也。因此,张戒十分提倡诗歌创造的咏物,这个观点与他的言志 与咏物并举的观点一脉相承,专以言志不可,专以咏物也不可。如果这样就会造成作品没有味韵气的楷模。张戒以陶渊明的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例说明 其中之意;作者所写之物虽在眼前,但作者所表达之意却在诗句之外, 表面见 不到,如果读者不出在及其括适中,则体会不到。即好的作品言在意外,好像表 面在写景咏物,但却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态。
张戒借此批评了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的不良风气,认为把所表达的主 旨完全明白无误的写进诗中,势必造成浅白直露,毫无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