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咨询:
学历升本微信免费咨询、规划、助学
初中升本、高中升本、中专大专升本
自考、成考、函授、国开、助学加分
初中学历补办高中毕业证
自考论文包过辅导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3.5】《沧浪诗话诗辨》(南宋末严羽)(掌握)
“妙语说 ”:在诗歌的创作途径上,严羽提出了妙悟说。严羽提出诗“ 以识见为 主 ’之后,紧接着指出要“识 ”就要“妙悟 ”。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 主张妙悟。佛家在南北朝时期极为兴盛,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及文艺理论产生 很大影响。严羽对禅学不十分清楚,用禅宗用语也有些错误,但他不谈禅,只谈 诗。他引佛家大乘小乘、北宗南宗之说,把汉魏晋和盛唐之诗列为一等诗,把中 唐之诗列为二等诗,把晚唐之诗列为三等诗,称为声闻、辟支果。佛家认为人有 三种不同修行的途径,称作三乘,三者并无高低上下之分。严羽却认为在乘有大 小之外还有声闻、辟支果有知识性错误。佛家讲悟,严羽用此谈诗,认为诗也要 悟。妙悟,即不假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 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 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严羽还说,悟也不同,“悟有深浅,有分限 ”,这“深浅 ”、“分限 ”,即“透彻之悟 ”和“一知半解之悟 ”如何才能做到妙悟呢?严羽认为必须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 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指,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因 此要鉴赏前人的作品,进行熟参,即反复研读、反复体会、反复琢磨,学习前人 创作的特点和经验、手法,辨析真伪,一知半解之悟的人更需要做到这一点。
【3.5】《沧浪诗话诗辨》(南宋末严羽)(掌握)
“别才别趣说 ”:紧承妙悟说,严羽在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问题上提出了别才 别趣说,这是严羽论诗的宗旨。他说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别才 ”指主体特征,即指诗人具有感动客体和创造具有审美特点的作品的 特殊能力;“别趣 ”指客体特征,即指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韵味。诗歌 创作非同一般写文章,与学多少知识、读多少书关系不是必然的。因为诗诗吟咏 性情的,有自身的特性,要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受,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要 给读者以审美感受,不能用理性的思维逻辑,要给读者以审美感受,就不能以阐 述道理为宗旨。要做到这些,在表达上必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才能达到空 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最高境界,作品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感受。这里严羽突出强调了诗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内在区别,提示了诗的情感性、趣味性、非逻辑性的审美特点,这即严羽所谓的妙悟,。严羽 的“别才,别趣 ”说,意在说明艺术家要用艺术思维,培养艺术感受能力,“学 力 ”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创作水平。
别才别趣说说明了严羽认识到诗的抒情本质和形象性的特点,已经涉及到写诗的 艺术思维问题,认识到写诗和读书、做学问诗两回事,即非逻辑思维,不得写得 直白要一唱三叹。
但是严羽的别才别趣说并没有排斥多读书、多穷理,恰恰他把别才别趣的获得建 立在多读书多穷理的基础至之上。
【4.1】《论诗三十首》(金元元好问)(掌握)
“刚健雄壮,反对纤细缠绵。”:元好问主张诗歌要抒发元气,所以他喜欢那些 有风云之气、如虎生风般的作品。他推崇建安风骨,对建安那样一个创造英雄的 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形成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刘琨作品的清刚之气非常 欣赏,而对张华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作品至少诗看不起的,对曹植、刘琨、陶 渊明、韩愈等气势雄浑壮阔的作品大加赞赏。而对张华、温庭筠等人的作品给予 了无情的嘲讽。但元好问也不是对这些人全然否定,如对李商隐诗歌的“精纯 ” 的一面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遗憾无人能给李商隐诗作出真正的、客观的梳 理。说明元好问在文学批评的态度上诗客观和公允的。元好问论诗看重能抒发自 己的真情实感,强调内容的真实,而反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他对陆机、苏轼等 人在创作上以斗靡夸多、堆砌辞藻为能的一面是持反对态度的,强调诗歌的目的 诗在于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感。
【4.1】《论诗三十首》(金元元好问)(掌握)
“主张自然,反对雕琢。”:元好问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他大家赞赏陶 渊明的诗作,认为他的诗作使千古诗坛的面貌为止焕然一新,豪华落尽,真淳显 露,唯见天然本性。而陶渊明诗作的最大特点也就在于天然,多事难以企及的清 新秀丽之作。他高度赞扬了谢灵运如芙蓉出水般的清新自然的诗句。而对陈师道 闭门觅句式的创作进行了讽刺与嘲笑。当然这种自然天成的作品也包括豪迈慷慨 之作从自然的思想出发,他对斗靡夸多,逞才使能、布谷澜翻般的过度追求形式 华美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杜甫诗歌的排比铺张只是他诗歌的一个方面, 不能代表他诗歌的全部。而元稹黄庭坚等人的次韵诗被韵脚死死的束缚,紧跟在 前人后面而不能自由创造。完全被形式所束缚,同时也批判了苏轼夸多炫巧的“百 态新 ”,因为这种百态新不仅没有给诗坛带来好的影响,反而导致了以议论为诗, 以学问为诗的狂流泛滥。值得注意的是,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受苏轼影响很大,他 并不是完全反对苏轼的思想与创作,但他对苏轼以议论、学问为诗的倾向诗不满 的,特别是对江西诗派的创作更是表达了自己的鄙弃。于此可见元好问勇敢的批 判精神。
PS:如果问元好问的全部观点或者主张就加上强调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 元好问反对虚伪矫饰的文学创作,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真是地体现作家内心的精 神,要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4.2】《词源》(南宋张炎)(理解)
“雅正 ”:他认为,古代的乐章,皆出于雅正。雅正,是张炎评词的一个标准。 作词难,作雅正之词更难,但不是不可为之。他一方面推崇周邦彦,认为他的词 雄浑厚重,平和高雅,符合雅正的标准。但也认为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即意趣不 高远,诗风不醇厚,为情所役。这样又有失雅正之音,所以他反对柳永、周邦彦 的软媚。认为周词需以白石骚雅句法润饰之,才能达到更高境界。他认为,作词 虽难,但如果能取得各家之所长,避开各家之所短,精心加以琢磨体会,立像而 制作,也能与周邦彦等人一争高低。秦观等人的词,由于具有清新的立意,句法 各异,格调不同,精心制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能在世上各自扬名。
【4.2】《词源》(南宋张炎)(掌握)
“清空 ”:“清空 ”是张炎提出的作词的最高境界,是论词的最高标准,是词源 一书论述的中心。在这里他是把清空与质实相对而言的。他说,次要传神而略其 实貌,不要凝滞与所写对象,晦涩质朴。清空即为古直典雅、高耸挺拔,质实就 是要凝滞晦涩而不清。他以姜夔词和吴文英的词为例,说明姜夔以清空为胜,吴 文英则以质实见长,这是不满吴文英词晦涩的作风而推崇姜夔词为清空的典范。 姜吴两家词同受周邦彦词风的影响,但是吴词的色泽比周词更浓,往往出现凝滞 晦涩的特点。不及姜词能以清刚瘦劲补救周词的软媚。以反对晦涩这一意义上讲, 张炎的扬姜抑吴,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作者在批评吴文英《声声慢》词的晦涩 难懂之后,对姜夔词中的《疏影》、《暗香》《扬州慢》就大加赞赏了,称其不 只是清空,而且符合骚雅的传统,读来使人神思飞越。
【4.3】《曲律》(明-王骥德)(理解)
“宾白 ”: 当时一些剧作家进行戏剧创作,常常着力于词曲而多少有些轻视宾 白。王骥德则认为不能轻视,他指出宾白不易作,其难不下于曲。有感于此,王 骥德特意写了论宾白一节。一方面强调宾白的重要性,认为宾白与曲辞具有同等 地位,一方面提出写好宾白的标准,即“ 明白 ”和“美听 ”。“ 明白 ”就是要口 语化,不宜用古文体,更不宜用四六骈体。“美听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语言的 音乐美,宾白虽为口语体,但又不可纯用简质的日常口语,要求在口语的基础上 加以锤炼,使之给人一种铿锵悦耳的美感。二是宾白的语言也应 ”情谊宛转“, 使之入耳即感于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这些主张,即使对于今天的戏曲创作和 活剧创作,也是有启发性的。
【4.3】《曲律》(明-王骥德)(掌握)
“关于戏剧结构的论述。 ”:王骥德的要求首先是严谨统一,剪裁、组织得当, 不可枝蔓涣散。不可令一人无着落,令一折不照应,
其次是抓住剧情主脑,确定全剧节奏。传中紧要处要极力发挥使透,而无关紧要 处,则不必过多敷演。
第三是“勿落套“ ,剧情编排不可千篇一律。
第四是“勿不经“ ,即剧情发展要合于生活逻辑,入情入理,不可追求奇巧,甚 至荒诞不经。
在当时的传奇剧中,确实存在着主次不分、结构散漫、千篇一律和奇巧荒诞的毛 病,因此,王骥德的这些主张,在当时诗很有价值的。
【4.4】《原诗内篇》(清初叶燮 xie 去声)(掌握)
“掌握“才、胆、识、力 ”的诗论。”:文章概括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理、事、情, 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胆、识、力 ”来表现,才能产生诗歌。接着对才、胆、 识、力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才是进行创作的艺 术才能,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胆是诗人敢想敢言的创造精神,无胆则笔 墨畏缩。识是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无识则不能取舍,眼光从 无着处,腕力从无措处,人言是则是,人言非则非。力是诗人敢于摆脱传统束缚 而自成一家的艺术独创性,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胆、识、力反映着艺术创 作活动的各个侧面,苟一有所欠,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的关系是交相为济, 而以识为先。才和力,出自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识和胆则出自于锻炼,是后 天的。识是一种辨别能力,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否黑白都无 法分辨。有如两脚书橱,虽记咏日多但多益为累,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当然不 可能为至文以立极了。相反,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横溢,横说竖说,左宜而 右有,力是自成一家的表现。人各自奋其力,就不至依傍旁人,而能自立门户了。
【4.5】《闲情偶寄》(明末清初李渔)(掌握)
“关于戏剧结构的论述。 ”:
在李渔以前,像王骥德这样的戏曲理论家,论戏剧多把音律放在首位,强调音律 词采的作用。李渔则不然,他独先结构,把结构放在第一位,而强调它的作用。 他在这篇论文里,首先开宗明义:“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他认为虽 然对填词来说,音律很重要,但结构还应放第一位。他所谓的结构,指戏剧创作 总的方法和法则,也涉及到戏剧的结构艺术。他用“造物之赋形,工师之建宅 ”, 比拟戏剧结构。他认为写传奇的人,在结构没组织好之前,不要仓促动笔,要认 真构思,把各部分安排得当,等文思到来时,下笔写作。
音律能否写好,关键在于结构是否好,如何安排好结构?主要方法有:
① 立主脑。指作品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或主要观点和情志,含义很广泛。围 绕主脑,安排事件和人物,尽管有无数个人物无数个情节,但都必为此一人 一事服务。
② 密针线。李渔提出,安排结构,就要围绕所立的主脑把故事情节前后统一, 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考虑到针线紧密,使整个剧本浑然一 体,天衣无缝。
③ 减头绪。即防止左枝旁蔓。李渔强调在确立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 件后,戏曲作者要善于安排材料,做到主副线分明,剧情集中,他说剧情要 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④ 审虚实。“实 ”指对客观事物坐如实描写,“虚 ”指虚构。李渔主张戏剧 创作既可写实,也可写虚,虚实并用。
【4.6】《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理解)
“造境与写境”: 在创作原则上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极其二者关系问题, 即艺术作品都是写实与理想的结合。
在处理创作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
造境、写境的概念是王国维的独创。他所谓的造境是偏重写理想的作品显现出来 的美,即诗人通过虚构的方法所创造的意境。写境是偏重写现实的作品显现出来 的美,即诗人通过加工现实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意境。
造境其实质就是指艺术创作写境抒情的想象性和虚构性,反映人生的理想;写境 的实质是指反映现实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王国维看来,写造境的 作家属理想派,写写境的作家属写实派。按照今天理解,前者属于浪漫主义方法, 后者属于现实主义方法。这种提法是对我国诗歌创作原则比较早的总结,很有见 地。
王国维不但在创作原则上做了划分,还进一步看到了二者的关系,及其如此的元 音。他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之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亦必从自 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按此理解,一切创作都要从现实中取材, 而现实生活有许多复杂限制的关系。艺术虚构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材料。进行艺 术创作不能温泉照搬自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改造,增删取舍,遗弃不必要的关 系和限制,而这种加工改造也要依据自身的理想,因此写实的人也不能不渗入自 己的理想,所以理想与写实没有分明的界限。王国维不但指明了两种创作原则的 特征,而且阐述了两种创作原则的关系。
【4.6】《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理解)“创作的三种境界”:
317 页最上
【4.6】《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掌握)
“境界说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把已经的高低有无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高低的艺术标准。这也是王国维的审美标准。于是他在,《人间词话》 的一开始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
什么是境界?王国维没有下具体定义,但他形象地说:“喜怒哀乐,亦人信众之 一境界。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真实性,二是情感性, 三是格调高。
在意境的表现形态上,王国维将其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阐述了造 境与写境极其相互关系后,又将意境分为两类,并以实例分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 之境的特点和区别。主体的情感呈动态,按照王国维的理解,表现出的是壮美或 崇高。而无我之境也不表明作品中无我,只是比较隐晦。是指诗人收到娴静优美 和景物的感染,从而在冷静中回味的一种境界,是诗人以纯粹的感觉去领略客观 景物的结果,无我之境中的主客体完全融为一体,主题隐于景物之中。主体的心 态是平静的,按王国维理解,是一种优美,主题先把自己隔入对象之中,与物互 化,见物不见人,人在物里,其特征是和谐平静悠闲自在安详。
在此基础之上,王国维认为写有我之境的人多,写无我之境的人少。因为有我之 境比较浅而显,写有我之境需要人的机巧,写无我之境妙在卓然天成。因此可以 看出,王国维看出这两种意境形态创作和表现风格上的区别,但还是认为中两种 境界都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