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章
1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49.7.2-19 日在北平(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 会,是历史的界碑,也是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终点,又是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起点。
2 、大会期间: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3 、大会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大会,使长期被迫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 区两支革命文艺队伍会师北平。
4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1953.9.23-10.7 在北京举行。
5 、第一次文代大会结束,文艺论争即开始。50 年代初期,1951 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4 年 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观点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6 、《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末年的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编导:孙瑜。
7 、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这次讨论、批判的教训是:a、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和估价当时整个文艺界的 形势。b 、以行政方式来领导这场讨论,把学术性的批评讨论,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甚至是思想批判运动。 c、批判《武训传》以后,成立了“ 电影指导委员会 ”,以行政方式干涉电影创作,不但直接影响当时的影片的生产,而且给以后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桎(木告)。
8 、研究《红楼梦》成了专门学问,称为“红学 ”。
9 、李希凡的批评,毛泽东于 1954.10. 16 亲自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 研究问题的信》肯定了“小人物 ”。
10 、胡风鉴于当时的背景,没有公开反驳,但一年后于 1954 年 7 月,向党中央提交了长达 30 万字的《对文 艺问题的意见》1954 年 3.20 至 4.30 写成的《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针对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 提出了反批判意见。
1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于 1956.5.2 在最高国务院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12 、双百方针文学创作出现了哪些突破?
答:a、一是突破了只准 ”歌颂“,不准 ”暴露“ 的戒律,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 盾斗争。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帆篷》;李国文的 《改选》。b 、突破了写人不写人情人性,爱情不能成为作品的主题的条条框框,敢于描写爱情,敢于写人的 丰富感情,写富于人情味的作品。如: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c 、突破人民内部矛盾不适用 讽刺这一不成文的禁令,敢于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和文学的批判功能。
13 、与文学创作相呼应,这一时期的文艺批判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在“双百 ”方针指引下,也显得异常活 跃,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 涌(杨思仲)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14、“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在文艺界的表现十分严重,教训也非常深刻:a、对当时文艺界的斗争势力估计 得过于严重,把文艺思想和学术理论的问题作政治问题看待,把一些正常的批判和鸣放看成反党反社会主义, 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重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b 、是一批优秀的作品及其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尤其是在“双百 ”方针鼓舞下产生出来的那些“敢于生活、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以及在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方面敢于探索的文章,均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或“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 ”。c 、由于文 艺界一些人把 30 年代开始的宗派主义情绪,带到解放后的文坛中来,带到“反右派 ”斗争中来,因而增加 了斗争的复杂性,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如:《红旗歌谣》。
15 、1961 在北京新桥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
新桥会议:《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强调七个问题:(1)物质生产和精神生 产的问题。(2)阶级斗争与统一战线问题。(3)为谁服务的问题。(4)文艺规律的问题。(5)遗产与创作问 题。(6)领导问题。(7)话剧问题。
16 、1962.3 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称为“广州会议 ”。
17 、1962.8 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有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邵荃麟主持。“写中 间人物 ”论和“现实主义深化 ”论。
18 、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被诬蔑为“为高岗翻案的反党大毒草 ”。
19 、昆曲《李慧娘》是孟超根据明代周夷玉的《红梅记》改编的。
20 、廖末沙写一篇 1278 字的非常精简的短文《有鬼无害论》,署名“繁星 ”。肯定此戏并对文文学作品中的 鬼神形象问题精辟的论述。
第二章
1 、“十七年 ”作家的协作题材
(1)描摹革命历史风云的小说;长篇小说《红旗谱》、吴强《红日》、《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曲波《林 海雪原》、刘流《烈火金刚》、冯德英《苦菜花》,中篇小说:刘白羽《火光在前》、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 短篇小说:峻青《黎明的河边》、《党费》、孙犁《山地回忆》。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小说;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 巨变》、浩然《艳阳天》。
2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赵树理的《三里湾》称双壁。代表 50 年代初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
3 、《三里湾》是当代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塑造了落后农民“胡涂涂:、“常有理 ”、 “惹不起 ”、“能不够 ”和新型农民王金生、范灵芝两个对立系列人物形象。
4 、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播火记》、《烽烟图》、《翻身记事》。《红旗谱》通过对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与 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的描写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 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农民英雄形象。朱老忠人物特征:a 、嫉恶如仇,刚勇而坚韧。b 、豪爽正直,仗 义而友爱。这样的形象,与《水浒》的英雄好汉,与他父亲朱老巩都不同,而鲁迅笔下的阿 Q 更不同,他没 有阿 Q 的软弱性,而有父亲的刚烈性格,同时又发展父辈的性格,更渗入了无产阶级的新血液,形成新的思想性格。
5 、《红旗谱》艺术成就?
整部作品气势恢弘,笔力雄健,感情浓烈深沉,生活画面壮阔。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作者在探求和创造艺术民 族风格方面所取得的成就。a 、生活题材的选择,b 、人物的描写,c 、艺术手法的采用、语言运用和结构的安 排等方面。(1)在题材的选择上,作者抓住 30 年代中国农村革命的时代特点,真情选择并深刻反映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2)人物的描写上,作者注意发扬中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把人物置于斗争的漩涡中心,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3)在斗争场面上,作者不但运用环环相扣的 大小生活故事展开情节,斗争的壮阔画面,而且善于把激烈的阶级斗争与北方的农村生活习惯、自然风光结 合在一起,使一幅幅生活色彩浓郁的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都强烈的显露出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4)在结构 上,采纳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结构安排方法;(5)在语言上,坚持用群众化,个 性化的语言。
6 、杨沫的《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这些作品共同组成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息息相 关的三部曲。
7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从个人抗挣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她是 30 年代在党 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她的思想性格大概分三个历程:a、第一部着力刻画林道静 投身革命,b、表现农民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c 、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
8 、后来林道静自杀被余永泽救起。
9 、《青春之歌》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关系的安排和情节结构处理上,作者是颇具匠心的。小说中的所有人物 在特定的情节中,都围绕表现“林道静的道路 ”这一中心而活动,都同突出表现林道静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 系。卢嘉川和江华,是林道静的引路人,林红是林道静的表率,暗示着林道静的成长的目标;余永泽、白丽 萍从走什么路反面衬托出林道静的正确;王晓燕的幼稚、纯真,衬托出林道静的老练,沉着和富有原则性; 戴愉的叛变又从反面衬托林道静的坚定忠诚和不屈不饶的斗志。
10 、欧阳山 《三家巷》。长篇系列《一代风流》、《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一代风流》分五卷:《三 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11、周炳是《三家巷》的主人公。在《三家巷》中还是个不成熟的青年,思想性格比较复杂,他要成为一位 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还必须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一段艰苦而曲折的历程。
12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最突出的成就:是透过拂晓时期重庆山城的地下斗争,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敌 我双方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以高亢的革命音调,讴歌共产党 人伟大的共产主义胸襟。反面人物:特务头子徐鹏飞,华子良忍辱负重,饿薪尝胆。
13 、农村现实主义题材:柳青《创业史》。集中描写梁生宝为代表的互助与蛤蟆滩上富裕中农郭世富、富农 姚世杰和自发势力在党内的代言人郭振山“三大能人 ”的斗争。
14 、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刻画得较之梁生宝更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位请;勤劳、善良、耿直而又自私、 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他身上的;劳动者的善良、求实与小生产者的自私、保守这两重矛盾的 性格,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15 、柳青小说在艺术上最显著特点:(1)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 想性格。(2)作者通过下列几条途径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a、直接剖析人物心理,给读者直接窥见 人物的内心世界。b 、通过人物行动过程中的种种想法来表现人物心理状态。c、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16 、孙犁《铁木前传》, 中篇小说。以解放初期翼中地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为背景,采用抒情的笔调,从人 情变迁的角度细致深入地表现了合作化时期翼中农村生活和农民心态的相应律变。铁匠师傅老刚与木匠师傅 黎老东的友情关系起伏变化。
17 、赵树理《锻炼锻炼》中“小腿疼 ”和“吃不饱 ”是作品重点刻画的落后农民形象。
18 、王愿坚《党费》是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主人公:黄新,是一个坚持敌后斗争,勇敢机智、对党一片忠 诚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
19 、王愿坚短篇小说特点:(1)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老一辈的革命家、长征途中的红军指挥战员、深山密林中的游击队、白色恐怖下的工作者是作者爱描写的主要对象。如:《党费》、《粮 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三人行》、《其根火柴》、《妈妈》、《普通劳动者》等;(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 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捕捉性格发出耀眼的光辉的那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 一瞬间。着力于描写和开掘英雄人物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3)还具有篇幅精悍,故事动人,构思别致, 笔调朴实、深沉的特点。
20 、《党费》艺术特色:(1)构思新颖独特,小说以“党费“为题,看来并不新奇,而小说却把咸菜这种特 殊的党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2)在人物刻画上,作 家善用与让人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3)《党费》中伏笔的设计和细节描写也是颇具特色的。
21 、菇志鹃《百合花》1958 年发表。此后发表:《高高的白杨树》、《如愿》、《春暖花开》、《静静的产院》等 短篇小说。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于 1979 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2 、菇志鹃在“文革 ”前创作的小说特点:(1)不正面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从中截取一朵浪花、一片 微澜,加以精心描绘和深入开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生活的风貌。(2)在人物塑造上,她的小说精心刻画 的人物形象,多数是些普通的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倾注了满腔热忱,极力挖掘这些普通人的心灵美和情操 美。(3)在艺术上,也显示了鲜明的特色。在刻画人物上作者通过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充分展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作品的故事比较简单,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小说的语言朴素清新,凝 练流畅,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4)情节单纯而略有波澜,布局严谨,富于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