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选读自考资料大纲重点汇总5

2024-09-01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0815

【自考课程名称】西方文论选读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四)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 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世界 独特的艺术形式观文学性与陌生化 文学与作家 文学与文类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理论发展 新批评的范畴 新 批评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的贡献与局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索绪尔语言学和捷克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列维— —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 罗兰-巴尔特的文学“代码”研究 结构主义叙事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巴尔特对作者权威的否定 解构主义文 学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创作的主要 动机是因为人们需要感到自己是世界的本质 艺术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对读者的自由的召 唤 文学意味着介入:保卫自由 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 本杰明的艺术思想 阿尔多诺的艺术 理论 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阿尔都塞的艺术与意识形态 理论 马契雷的《文学产生理论》 哥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 应批评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海德格尔 :阐释的历史性 加达默尔 :阐释--现 在与过去的对话 文学接受理论 伊塞尔的文本接受理论 尧斯的文学史理论 读者的反应批评 “意义即事件”:读者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 读者反应的描述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的目 的与方法 语言的规则系统和“有知识的读者”:读者反应批评 的限制因素。

萨特( 1905-1980)法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文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文学意味着介入: 保卫自由 作家必须揭露社会生活中种种非正义的异化(物化)现象;作家要尊重读者的自由。

法兰克福学派 本杰明( 1892-1940)德国著名文艺评论家 现代艺术生产力:现代艺术世俗 化的革命力量 艺术创作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组成了

艺术生产关系 现代艺术:现代人的神话(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或反讽的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五)

阿尔多诺( 1903-1969)德国 艺术已经进入它的没落时代: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 的批判 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 :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否定的艺术即反抗流行艺术或大众    文化的非艺术即现代派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灭亡” “艺术对于社会是社会的反题” 真    正的艺术具有以下特征:真正的个性化;表现现实的无希望性;表现生命的痛苦、社会的不    人道和现实的丑恶 ,不致沦为虚伪的意识形态;反对任何功利目的 ,不致成为商品或赢利的    工具;通过其组织构造的摧毁表现艺术的真实内容 ,指向不同于现实的异样的现实或第二现    实。 阿尔多诺认为,艺术对社会的否定是借助于否定艺术现有的词汇、语音和结构来实现的    彻底摧毁艺术的和谐均衡统一的外部形态 ,创造出一种变形的破碎的艺术结构。现代派艺术    以特有的形式体现了否定的批判的性质:宁愿极端的丑 ,不要虚假的美。

马尔库塞(1897-1979) 论艺术的特质:艺术这个概念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美学  形式、 自主性和真实性是相互关联的;艺术有其特定的肯定与否定方面 ,这一方面是不能同  社会生产过程相协调的 ,艺术的基本潜能恰在于它的意识形态性格 ,在于它对经济基础的超  然关系;坚持内心的真实和权利并非一种资产阶级价值;主观性把个人实现自身的场所从行  为原则和利益动机的领域转移到人的内在的热情、想象、 良心的领域 ,依次来否定当前流行  的资产阶级价值 ,并且主观性还努力突破内心世界 ,闯入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世界 ,成为与  资本主义物化抗衡的一种政治力量;艺术既不能脱离既存现实,也不能简单的模拟既存现实; 借助于美学形式艺术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本身更其真实“的虚构世界并以次来控诉既存的现  实世界因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唱反调的力量;艺术创造了推翻经验的独特作用的领域 : 艺术所构成的世界被认为是在既存现实总被压抑被歪曲的一种现实; 艺术的职能:维护、解  放和高扬人的主体性 ,改造人的感觉、想象和理智;艺术应当着眼于解放人在现实生活中遭  到压抑和摧残的人性;艺术凭借其超历史的普遍真实诉诸一个超越特定阶级的普遍人性。机、 即原始精力的领域亦即性欲能力和破坏能力的领域 ,艺术就是要使这种生命潜能获得解放;  艺术对人性真实内容的描写必须”风格化“,必须经过艺术的”塑造“,”艺术品只有作为自  主的作品才能在政治上达到目的。美学形式对于艺术品的社会职能是至关重要的。形式的特  质否定了压抑人的社会的特质。“在艺术中必然有一种妄自尊大的成分:艺术并不能把它的幻  想变成现实。它仍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在艺术作品中,仅仅表现了一种心满意足的一刹  那的回忆;艺术总是按照增进人类追求幸福的潜能的原则改造社会和自然。艺术表现了一切  革命的最终目标: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六)

阿尔都塞( 1918-)法国著名哲学家 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把意识形态表述为”对个体与现    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艺术不等于意识形态又离不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孕    育艺术之母 ,艺术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现实 ,而是意识形态的现实。任何艺    术家的自发的语言都是意识形态的语言,是用以表达和产生审美效果的活动的意识形态.但是    艺术的特殊职能是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同现存意识形态的实在保持距离 ,以便使人看破这种    实在。 “依照征候的阅读”:没有明确说出、但却埋藏在原文中、构成第二个“沉默的论述” 的空白之处。艺术作品只是“暗指”着意识形态 ,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着距离 ,这为    揭露文艺中意识形态内涵提供了可能。在艺术的“空白”、沉默和“不在”中揭示了深刻的文    学意义 ,通过科学的分析去掌握真实 ,窥破意识形态的屏障 ,用科学对意识形态的神话和谎    言进行严厉的批评。关于文艺的见解:文艺介于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 ,文艺有助于人们认识    意识形态结构 ,从而达到对社会和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科学的认识。 马契雷 文学创作是一种    生产劳动;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一种“离心”的形式:作品的形式永远是“离心”的、“不规    则”的、“不完整”的 ,作品没有中心的要素 ,只要含义的不断冲突、歧异和消散。 文学批    评的职能是使作品中的沉默之处“说话”;批评的要义在于阐明作品内涵的冲突和空白;批评的关键在于科学分析 ,使作品中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而造成的盲点放出光彩 ,让沉默之处发    出声音 ,从而揭露出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真实的掩蔽性和伪答性。“托尔斯泰的沉默是雄辩的” ----列宁 哥德曼( 1913-1970) 作品的内在结构与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精神结构有一种异体    同形关系;小说的结构变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同构对应。

狄尔泰( 1833-1911) 德国历史主义哲学家 阐释是人类沟通自己与过去历史之间联系的重    要环节。可靠的阐释应当是通过文字重建作者当时生活,达到对于过去历史的认识的阐释。 阐    释的循环:是指阐释者对一个文本整体意义的理解 ,必须通过局部词句的理解来完成 ,但有    必须假定有了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这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的过程。他认为    阐释者在文本阐释过程中尽量排除自身经验中的主观成分 ,消除自我 ,努力重复、作者写作    时的意向,就能相对的克服阐释的循环,最终把握作者原意。 赫斯 意思类型是衡量“意义” 有效性的标准 ,指一部作品可能引出不同理解的意思范畴 ,它不仅包含作品整体的“意思”, 而且也包含把握意思必须遵循的规则。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世界由于人的存在已不再是一个  外在的客体 ,而是一个人参与了其意义建构的永远不可能被客观化的人的世界。世界因为人  的存在才具有意义。而人的存在又总是在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的存在 ,因此对于人来说 ,世界  的意义总是无法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理解也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认识论的问题 ,它是  人与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是人的存在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此在之为能在的存在方式。” 阐  释活动中 ,主体先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先结构由“现有”、“先见”、“先行掌握  ”构成。 “先有”指阐释者在阐释之前一先行具有的理解,是阐释的先导;“先见”指在先行理解指导  下阐释者先行见到的对象的可解释状况,“阐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见到之中”,解释对不在先见  范围内的内容不做反应。“先行掌握”指先见中已经保有的并将在解释活动中运用的已经准备  好的概念方式。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七)

伽达默尔( 1900-) 构成全部解释的基础:两个“视界”,一个由解释者自身的“成见” 出 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一个则是作品本身置于其中的“历史视界”,是文本在与历 史的“对话” 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 ,包括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文本所做的一系列的 阐释。理解也就发生在这两个“视界”的融合过程中。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不可 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 ,而总是由阐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伊塞尔 “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两 个极端:一是把作品本意看成是唯一“正确”的客观主义;一是只强调读者作用而对作品作 出随意解说的相对主义。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点”。由此,他确立了接受

理论研究的三个领域:处于潜势的文本、阅读中的文本、文本的传达结构。文本是一个充满  各种潜在因素而有待于作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两个概念:”暗隐的读者“、” 空白“。空白即是文本结构中文本自身未作说明因而读者也不易察觉的联结点。读者与文本  的交流就在这些”空白处“发生。 阅读,从其终极结果看,是提高读者自身意识的手段。 卷  后语:从发展中的女权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