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上海)大纲重点汇总4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9071

【自考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五章  《红楼梦》艺术论

第一节 红楼梦的艺术突破

1.《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带有民族特色现实主义成就;以亲身体验为创作基础进行“创新

(1)再现十八世纪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

(2)对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作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解剖。

(3)对妇女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刻的同情。

(4)纵向寻求横向借鉴,在日常琐事中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5)打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的小说模式


第二节 红楼梦心理描写新探

1.具有民族精神和气派的心理描写:感怀山川风物, 国忧民向往幸福自由,反抗暴戾淫放,哀伤坎坷不幸, 表现出我们伟大民族的心理性格。

2.符合审美欣赏习惯的咏怀式: “意识流 方式揭示人 物内心活动,在诗中宣泄和表白。

3.具有生活依据和梦幻式:直接描写梦境的意识流动,  情节跳跃,但有生活依据。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 恶梦 ”中,黛玉的梦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的缩影。 4.淋漓尽情的独白式:运用内心独白方式写心理活动:  宝、黛二人欲诉心事,见面后两人:“半个字也不能吐 出 ”“不知从那一句说起 ”;宝玉在人前称扬黛玉,黛 玉恰好听到,这时作者借助内心独白手法促其宣泄。

5.复杂微妙的交叉式:开拓了艺术视野,细腻手法再现 生活真实。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黛争吵后 内心复杂又微妙地交错。

6.委婉曲折的潜流式:在人物间歇的活动中暗暗呈现。 在宝玉挨打之后,宝、黛意识的交流完全在一般的描绘 中渗透出来。


第三节 《红楼梦》语言的魅力

1.红楼梦是语言的海洋:(1)《红楼梦》艺术语言体现 着语言的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宝藏。(2)对语言的 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茅盾称赞: “几乎隔房可辩 其为何人口吻。 ”用诗词等韵文表达内容,刻画人物性 格,独树一帜。

2.描写逼真的传神美:(1)着色不多,神形兼备。在 中点染环境。(2)不分美丑,贵在独特气氛。(3) 渲染烘托情景相生。(4)景随人移角度多变。

3.漫画笔意的幽默美:(1)嬉笑怒骂态度写出看透人生 的文字。辛辣诙谐又隐藏严肃,包含他对人生的美学 评价。(2)常用漫画笔法,勾出人的脸谱。揭露及讽劝, 微笑时含着辛酸的眼泪。

4.人物对话的个性美:运用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表现人物  独特气质,展现社会面貌:(1)第二十回李嬷嬷用挑剔、 嫌恶的态度对待袭人,表现出她失宠于宝玉的失落。(2) 贾芸和凤姐的对话将两人勾勒得活灵活现,写出复杂的  世态人情

5.蕴藉含蓄的回味美:语言内容丰富深刻,概括洗练。 (1)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对贾家规矩表面赞叹但骨子里 极其讽刺含蓄委婉。(2)元妃省亲,称深宫是“那 不得见人的去处 ”。

6.无懈可击的准确美:语言“准 ”,十分简洁。(1) 来看凤姐,凤姐歇了中觉,鸳鸯“只得同平儿到东边 房里来 ”。“只得 两字表明她有些勉强的心理状态。  (2)宝玉给大家重新斟上酒,贾母心花怒放自己干了。 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薛姨妈,李婶娘也只得干了。  贾母一饮而尽,邢、王二人不敢不喝,“忙 紧紧跟上。 薛、李二人碍于情面, “只得 勉强。


第四节 《红楼梦》的虚化艺术

1.人物形象的虚化: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只抓住审美 对象的精神本质和最主要的特征。如对晴雯肖像的描写, 通过与袭人小红四儿芳官对比烘托,反复比较, 留给读者理解领悟。

2.景物形象的虚化:景物描写中用抽象手段,体现主  观感情。如写春景:(1)先从春雨写起。(2)写春意  已浮上姑娘们的面颊,她们换上了春服。(3)杨柳“叶  才点碧,丝若垂金”。(4)莺儿用嫩柳条编着花篮。(5) 春天在宝、黛心头萌动。(6)王夫人房里的觚也插满了  各色折枝花儿。

3.写情的虚化:写情时浓缩提炼。如荣国府元宵节夜宴, 黛玉喂宝玉喝酒,凤姐一句话让众人把目光积集在宝玉、 黛玉身上。贾母对黛玉的行为嫌恶甚至恚怒,歇戏后对 黛玉发了一通陈腐旧套的议论。凤姐再换一个酒杯的细 节和前边呼应,产生细微又强烈的对照效果,显示凤姐 全身是刺儿的特点。王夫人则焦虑胜过气恼,忧心烈烈, 愀然默坐。


第五节 结构的宏观及微观

1.结构形式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1)作者着力表现  的三种意旨:青年女子的悲剧;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悲剧封建贵族衰亡史。三者互相穿插交错。(2) 《红楼梦》的结构特点:众多事件同时涌上笔端,纵横  交错,左右生支,如在编织着一张经纬交叉的大网。

2.严谨不失和谐,缜密不失自然的独特形式:(1)周汝 昌:把全书分 12 段,每段 9 回,书前半部是 6 段,后半 部也是 6 段( 108 回本) ,第 54、55 回是分水岭, 54 回前写得如黄钟大吕,后半段像羽调商声。(2)二知道 人:分成春夏秋冬四单元,不承认最后一回“沐皇恩贾 家延世泽 ”。(3)王希廉: 120 回分 21 段,大段中夹 小段,或夹叙别事补续旧事,如线串珠,如珠走盘, 不板不乱。

3.绾冠全书的前五回:前五回既相对独立又冠绾全书, 对结构主题有重要作用。(1)第一回:甄士隐悲剧 的一生象征全书,折射着许多人。②甄英莲的遭遇又为 女儿们定下悲剧基调。(2)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重点突出引人入胜。(3)第三回:宝黛初会。借黛 玉入贾府,介绍了贾家环境及重要人物。(4)第四回: 宝钗出场前, 以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 ”及薛家的财 势,写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宦海沉浮,塑造典型环 境。此时主要人物集齐,故事展开。(5)第五回:全书 提纲, 以诗、曲、画预示主要人物的道路,十二钗归入 薄命司,显示出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沉思。太虚幻 境理想世界对照大观园现实世界。

4.全书段落划分:前 5 回为一段落,第 6-120 回可分为: (1)第 6-18 回为第二大段。两件大事:可卿出丧 妃省亲。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开端,焦大醉骂揭出污秽, “识金锁 埋下悲剧。(2)第 19-54 回为第三大段。54回是“盛限 ,最红火热闹的章节。(3)第 55-80 回为   第四大段。探春理家虽见成效但补天无望。 “试玉 为   黛玉悲剧伏笔,芳官等小人物造反、尤氏姊妹的故事为   贾家败亡提供罪证。大抄检爆发,“死晴雯 ”“逐芳官 ” “嫁迎春 ”等,形成“树倒猢狲散 之势。(4)81-120   回为第五大段。续书保持悲剧结局。其中“黛玉焚稿 ”、  “绛珠归天 ”写出了爱情悲剧高潮

5.微观结构:微观结构千变万化,从情节发展中的一点 生出几条线索,交错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6.结构与时间表:(1)《红楼梦》的结构:复杂又富于 变化主线如大江东去,副线条条线索错落穿插。(2)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八十回《红楼梦》原书,共 写了十五年的事情。 ”他在“红楼纪历 ”章中推算:第 一段(1-5 回)八年;第二段(6-18 回) 四年;第三段 (19-54 回)一年;第四段(55-80 回)二年。故事情节 愈丰富,时间愈。情节跨度大时间反而长。

7.尺水兴波:结构的微观视角:所有情节都是由因生果, 前呼后应。赵姨娘与苏州买来唱戏的女孩子干了一仗: (1)安排特定的时间情境:贾家主子各忙各事,大观园 的奴隶们因压制松弛, 民主空气抬头,反抗情绪高涨。  (2)多条副线环绕主线向前推进,以喜剧结尾。奴隶们 在斗争中积累经验,有勇有谋。


第六节 肖像及细节

1.肖像描写的作用:(1)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 位,展开故事情节,推动矛盾冲突,丰富主题,增加作 品的真实性。(2)方法:写意、工笔、前后照应、左右 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千芳万艳、著色繁丽。

2.肖像描写的几种手法:(1)侧重点不同,突出最主要 特征。(2)在情节发展中突然出现,与人物的性格 交织,推动情节。(3)运用语言行动。(4)一石三 。不仅表现人物本身思想性格,还写出一组人物的 理活动。(5)画眼睛。(6)反复皴染。前后照应 外互补。(7)不脸谱化极端化。(8)烘云托月、 实相生。(9)人物服饰与人物身份,地位,风格相吻合3.细节的作用:(1)助于塑造人物形象。(2)写环境 细处落墨,把各种社会关系用细节画出社会风貌。(3) 写情节方面,除主动脉外,每一个在情节发展中的细节 都有过渡作用。


第七节 红楼梦的共同美

1.《红楼梦》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1)艺术再现十八  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的程度前  所未有;(2)剖露封建社会腐朽本质,说明封建家族衰  亡的必然;(3)对妇女命运及其爱情婚姻深切同情;(4) 充满了美学的光辉,通体灿然;(5)是对真正的人世间  的书写。

2.进步的美的政治道德观:表现出进步的政治道德观, 代表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具有激励力量。对妇女命运爱情婚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3.《红楼梦》的美感享受:人的美、心灵的美、意境的 美、细节的美、语言的美、诗词的美、喜剧悲剧的美, 生活中的也化为艺术的美,美是《红楼梦》的灵魂。  曹雪芹把美的灵魂用固化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众多 典型形象是最主要的美学价值,不断开掘人的精神世界。


第八节 红楼梦的悲剧价值

1.“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1)即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羁 ,争取平等、 自由。是《红楼梦》悲剧冲突中被毁灭 的一方。(2)曹雪芹眼中的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使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消长 的矛盾结合体;(3)《红楼梦》确认了悲剧人物的复杂 ,让“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遭到不同形式的毁灭。

2.客观存在的悲剧世界:作品悲剧世界同客观存在的悲 剧世界血脉相连,富有典型意义。(1)把被封建统治阶 级颠倒了的“真 “假 重新颠倒过来,努力探寻悲 剧的原因。(2)打破 团圆主义 ,指出结局是“ 白茫 茫大地真干净 ”。(3)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表现悲剧 人物死亡

3.几乎无事的悲剧:(1)着力表现“近于没有事情的悲   。从日常小悲剧中看到社会大悲剧。(2)“小悲剧 涉及面广,其社会意义超越英雄悲剧。(3)“小悲剧 ”

被毁灭者很难找到知音,而曹雪芹将其呐喊声发出。

4.《红楼梦》的历史意识:(1)《红楼梦》审美情感的 基调是深而广的忧患,给作品披上了浓重的悲凉。(2) 红楼悲剧中对历史踪迹、演进态势的哲理沉思,显示着 清晰的哲人风度。作者打破了数千年的历史“怪圈 ”。 “树倒猢狲散 一语带有辩证意味, “猢狲 ”,应当努 力变“人 ”。


第九节 艺术的威力

1.《红楼梦》的矛盾线:矛盾主线:宝、黛叛逆性格的 发展和叛逆爱情的悲剧。荣国府的三种矛盾:(1)宝、 黛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 同以贾政、宝钗等为代表的 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2)晴雯、鸳鸯等人为代表的被 压迫的奴隶, 同以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代表的封建 治阶级的矛盾;(3)封建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的矛盾。后两者作为副线,扭结在矛盾主线上。

2.《红楼梦》“诗体 ”小说的特质:(1)曹雪芹诗人式  的创作, 以情写情 ,《红楼梦》是以小说面貌出现 的《离骚》。(2)《红楼梦》中诗的意象具有浓郁象征 意味。(3)高雅诗性和俗性小说融合与升华,感情寄寓 在人物和自然形象中。

3.曹雪芹的精神家园:《葬花吟》《芙蓉女儿诔》: (1)《红楼梦》开篇不久,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 女子的“档案 ”,显示作者的宿命观。(2)《芙蓉女儿 诔》是前八十回的“最强音

4.历史与艺术世界的联系:(1)四大家族衰亡史与封 建社会整体的衰亡史联系起来,揭示封建社会结构内在 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2)通过悲剧意识表现历史意识;(3)曹雪芹的历史意识是在宇宙意识与对历史反思 中而形成的,形成了对于人类历史的反思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