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自考资料之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2

2024-08-30 阳光自考本科网编辑


自考历年真题与复习资料领取
自考免费咨询

【自考课程代码】09071

【自考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

【自考资料免费下载QQ群】500005660

✦✦(点击)全套自考课程资料免费下载✦✦

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8. 正册判词之可卿

画 :高楼大厦 ,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 端实在宁。

解析 :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 家进入贾府以后 ,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 烂生活的恶果 ,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些人形兽类。《好事终》有一点 是颇令人思索的 :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 ,接着还有元春省 亲、庆元宵等盛事 ,为什么要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难道作者真的 认为后来贾府之败是象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因情”吗四大家族 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腐 朽、道德败坏也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纵然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 样的认识 ,又何至于把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 ,全推在一个受贾 府这个罪恶封建家庭的毒氛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 ,把一切原因都说 成是因为“情”呢原来 ,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 风月情浓”一样 ,只是作者有意识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人以“大皆谈情”的假象 ,才虚   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 ,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 , 就起不了掩护有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 ,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   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 ,作为这种“情”的象征 ,让   她在宝玉梦中“幻”为“情身” ,还让那个也叫“可卿”的仙姬与钗、 黛的形象混成一体 ,最后与宝玉一齐堕入“迷津” ,暗示这是后来情   节发展的影子 ,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当然 ,作者思想是充满   着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   一副对联 ,预先就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

我们已经知道 ,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 ,获罪   而淹留在狱神庙的宝玉、凤姐都是荣国府的人。宝玉的罪状 ,不外乎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时所传的那种口舌。宝玉固然有沾花惹草的贵   族公子习气 ,但决不至于象贾珍父子那样无耻 ,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   个贾府的罪状 ,当然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敌对势力要心量抓住把柄来   整治对方。现在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 ,关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   端---秦氏的诱惑。但即使就这个起因来说 ,也不能不指出 ,这一切    宁国府本来就更不象话。比如 ,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 ,贾敬纵   容子孙恣意妄为 ,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 , 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剑财、害命 ,也起于她协理宁国   罕。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情请凤姐料理丧事 ,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 , 要什么只管……取去” ,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害命受贿后 ,“凤姐   胆识愈壮 ,以后有了这样的事 ,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 ,又因为贾珍与死者有特殊关系。凤姐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  府 ,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凤姐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 他还是与凤姐最亲的秦氏的丈夫哩 !然而 ,尽管如此 ,“风情”“月  貌”以至秦可卿本人 ,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  凭借 ,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 ,自有具体的情节会作出说明的 ,这就象  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  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 ,要比我们草草读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  深奥 ,就连曲名“好事终” ,我们体会起来 ,其所指恐怕也不限于秦  氏一人 ,而可以是整个贾府的败亡。


9. 正册判词之李纨

画 :一盆茂兰 ,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 作笑谈。

解析 :

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上 ,李纨都在场 ,可是她永远只充当“敲 边鼓”的角色 ,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也许正是符合她 身分地位和思想性格的---荣国府的大嫂子 ,一个恪守封建礼法、与  世无争的寡妇 ,从来安分顺时 ,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作者在第 四回的开头 ,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 ,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 ,已可 作为她的一篇小传。她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 ,“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清代的卫道者们鼓吹程朱理学 ,宣扬妇女贞  烈气节特别起劲 ,妇女所受的封建主义“ 四大绳索”压迫的痛苦也更  为深重。象李纨这样的人 ,在统治者看来 ,是完全有资格受表旌 ,立  牌坊 ,编入“列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晚福  的机会 ,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 ,这正可  以用来作为天道无私 ,终身能茹苦含辛、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 然而 ,曹雪芹偏将她入了“薄命司”册子 ,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枉与  他人作笑谈”罢了 ,这实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 ,是从封建王  国的黑暗中透射出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10.   正册判词之妙玉

画 :一块美玉 ,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解析 :

来自苏州的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 ,原来也是富家小姐一。她住在   大观园中的栊翠庵 ,依附权门 ,受贾府的供养 ,却又自称“槛外人”。 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 :“要做这样的人 ,恰如用自己的手拔头发 ,要   离开地球一样。”实际上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的各种现实关系之外。  她的“高”和“洁”都带有矫情的味道。她标榜清高 ,连黛玉也被她   称为“大俗人” ,却独喜欢和宝玉往来 ,连宝玉生日也不忘记 ,特地   派人送来祝寿的贴子。她珍藏的晋代豪门富室王恺的茶杯 ,对她也是个讽刺。她有特殊的洁癖。刘姥姥喝过一口茶的成窑杯她因嫌脏要砸   碎 ,但又特意把“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招待宝玉。所谓洁与不洁 , 都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感情的烙印。她最后流落风尘 ,好象是对她过高   过洁的一种难堪的惩罚。象妙玉这样依附于没落阶级的人 ,怎么能超   然自拔而不随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呢 !

有人说《红楼梦》是演绎“色空”观念的书 ,这无论就作品的社 会意义或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 ,都是过于夸大的。曹雪芹的意识中是 有某种程度的“色空”观念 ,那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但 《红楼梦》决不是这种那种观念的演绎 ,更没有堕入宣扬宗教意识的 迷津。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 ,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没有认 为入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 ,也没有因此而特意为她安排更好 的命运。

原稿中妙玉的结局与续书所写是不同的。续书写妙玉的遭劫是因    为强人觉得她“长的实在好看”,又听说她为宝玉“害起相思病来了”, 故动了邪念。这与妙玉的“太高”、“过洁”的“偏僻”个性又有什    么相干呢这倒是续书作者一贯意识的表现 :在续作者看来 ,黛玉的病    也是相思病 ,故有“心病终须心药治” ,“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 一类话头。问题当然并不仅仅在于怎样的结局更好些 ,而在于通过人    物的遭遇说明什么。续书想要说明的是妙玉情欲未断 ,心地不净 ,因    而内虚外乘 ,先有邪魔缠扰 ,后遭贼人劫持。这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    的报应。结论是出家人应该灭绝人欲 ,“一念不生 ,万缘俱寂”。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鼓吹的“以理禁欲 ,去欲存理”。而原稿的处理 , 显然是把妙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 ,妙玉  悲剧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就要比曲子中用“太高”、“过洁”等纯属  个人品质的原因去说明它 ,更为深刻。


11.   正册判词之巧姐

画 :一座荒村野店 ,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解析 :

贾府丑事败露后 ,王熙凤获罪 ,自身难保 ,女儿贾巧姐为狠舅奸   兄欺骗出卖 ,流落在烟花巷。贾琏夫妻、父女 ,“家亡人散各奔腾”。 后来 ,巧姐幸遇恩人刘姥姥救助 ,使她死里逃生。这些是佚稿中的情   节。那么这样描写巧姐的命运 ,在小说之中 ,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没有泥我们认为它很有可能表现出作者曹雪芹在经历过长期的贫困     生活后 ,思想上所出现的某些接近人民的新因素。

作者描写刘姥姥形象的真正用意 ,并不象小说所声称的那样是因 为贾府大小事多 ,理不出头绪来 ,所以借她为引线 ;也不是为了让她 进荣国府闹出许多笑话来 ,供太太小姐们取乐 ,借以使文字生色。作 者安排这个人物是胸有成竹的。脂批指出 ,小说在介绍刘姥姥一家时 说“略有些瓜葛” ,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这就是说 ,刘姥姥一家在后半部中因巧为板儿媳妇 ,真的成了贾家的亲戚 ,而且是正派亲戚。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在“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 ,贾府主   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已发展为骨肉相残。到那时 ,肯伸手相援的都是   一些曾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 ,如贾芸、小红、茜雪等 ,而曾作贾府上   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 ,不但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 ,反过来 ,她也成了   真正能出大力救助贾府的人。要把被卖作妓女的巧人火坑里救出来 , 就不外乎出钱和向人求情 ,这对刘姥姥来说 ,是不容易的。接着 ,招   烟花女子为媳妇 ,则更要承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巨大压力。在脂批看来 , “老妪有忍耻之心 ,故后有招大姐之事”。其实 ,这正是在考验关头   表现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思想品质 ,大大高出于表面上维护着虚伪的   封建道德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地方。

贾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公侯之门的千金 ,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    店”里“纺绩”的劳动妇女了 ,就象秦氏出殡途中 ,宝玉所见的那个    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 ,  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于是刘姥姥为巧姐取名    时所说的话得到了证验。曹雪芹思想的深度是一般封建时代的小说家    所难以企及的。脂批的思想 ,就有很大的距离。续书者就更不用说了 , 在他看来 ,女子失节 ,不如一死 ;既沦为烟花女 ,便无“余庆”可谈 ; 招巧姐而使她成为靠“两亩薄田度日”的卑贱的家妇 ,刘氏也算不得    “恩人”。所以续书让巧幸免于难 ,并且最后非让她嫁到“家资巨万” 的大地主家不可 ,还让“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 ,便说起来将来怎么升    官 ,怎么起家 ,怎么子孙昌盛”。这与曹雪芹的原意 ,真有天壤之别。

当然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身上也戴着封建阶级精神奴役的沉 重枷锁 ;说王熙凤能“留余庆” ,“积得阴功” ,也完全是一种阶级 偏见 ;《留余庆》宣扬“乘除加减 ,上有苍穹”的冥冥报应的迷信思 想 ,更明显的属封建糟粕。这些无疑都应批判剔除。但是 ,我们也应 该看到使作者产生“劝人生 ,济困扶穷”思想的实际生活基础 ,把它 与封建剥削阶级惯于进行的虚伪、廉价的慈善说教区别开来。


12.   副册判词之香菱

画 :一株桂花 ,下面有一池沼 ,其中水涸泥干 ,莲枯藕败。

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 魂返故乡。

解析 :

香菱是甄自隐的女儿 ,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名为甄英莲 ,其 实就是“真应怜”(脂评语)。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 ,她是被夏金 桂迫害而死的。从第八十回的文字看 ,既然“酿成干血痨之症 ,日渐 赢瘦作烧”,且医药无效 ,接着当写她“香魂返故乡”,亦即所谓“水 涸泥干 ,莲枯藕败”。所以 ,戚序本第八十回回目就用“娇怯香菱病 入膏肓”。可是 ,到了程乙本 ,不但回目另拟 ;而且续书中 ,还让香 菱一直活下云 ,在第一百零三回中 ,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 ,要谋害香 菱 ,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以为只有这样写坏心肠的人的结局 ,才足 以显示“天理昭彰 ,自害自身”。把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揭露与控诉的意图 ,改变成一个包含着惩恶劝善教训的离奇 故事 ,实在是弄巧成拙。


13.   又副册判词之一[晴雯]

画 :又非人物 ,亦非山水 ,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解析 :

晴雯从小被人卖到贾府的奴仆赖大供役使 ,连父母的乡籍姓氏都   无从知道 ,地位原是最低下的。在曹雪芹笔下的许多奴隶中 ,晴雯是   反抗性最强的一个。她藐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 ,嘲讽   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赵姨娘作威虐待芳官 ,结果被藕官   等四个孩子一拥而上“手撕头撞” ,弄得狼狈不堪 ;晴雯站在反抗者   一边 ,对主子欺压奴仆反而吃了亏 ,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 ,凤姐、 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 ,袭人等顺从听命 ,“任其搜检一番” , 唯独晴雯 ,“挽着头发闯进来” ,‘豁啷’一声 ,将箱子掀开 ,两手   提着 ,底子朝天 ,往下尽情一倒 ,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还当众指   着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脸痛骂。晴雯公然反抗 ,因此遭到残酷报复 , 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 ,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   来” ,撵出大观园 ,当夜就悲惨地死去。贾宝玉对于这样思想性格的   一个丫头满怀同情 ,在她抱屈夭亡之后 ,特意为她写了一篇长长的悼词《芙蓉女儿诔》 ,以发抒自己内心的哀痛和愤慨。这说明贾宝玉之 亲近晴雯 ,自有其民主性思想为基础的 ,决不是因为什么“美人的轻 怒薄嗔 ,爱宠的使性弄气” ,使他觉得“更别具有一番风韵的”。晴 雯是奴隶 ,是一个虽未完全觉醒、但对她已能感觉到的屈辱怒火冲天 的奴隶 ;而不是那种把奴隶的手铐看作是手镯 ,锁链当成项莲的无耻 奴才。曹雪芹在介绍十二钗的册子时 ,将她置于首们 ,这是有心的安 排。作者对晴雯的特殊热情 ,是有现实感受为基础的 ;在描写她的不 幸遭遇的同时 ,也可能还在某种程度上夹带有政治上的寄托 ,所以图 咏中颇有“伤时骂世”的味道。


14、又副册判词之二[袭人] 画 :一簇鲜花 ,一床破席。

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解析 :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 ,因为家里没饭吃 ,老子娘要饿死 , 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丫头。可是 ,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  形成的思想和性格 ,却与晴雯相反。她的所谓“温柔和顺” ,颇与薛  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 ,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 这样的女子 ,从封建观点看 ,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作者在判词  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 ,除了暗示她将来的  结局与初愿相违外 ,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这一点脂砚斋的体会不同 ,他口口声声称“袭卿” ,可能把作者的微词也当作赞词了。在评   这首判词时脂砚斋说 :“骂死宝玉 ,却是自悔。”这也许只是脂砚斋   自己的观点 ,未必尽符作者本意。然而 ,尽管不对 ,批语却仍有研究   价值 ,因为这样批还是话出有因的 ,否则 ,何以袭人后来嫁与蒋玉菡 , 倒说宝玉是该“骂”应“悔”的呢我们的理解是宝玉后来的获罪沦落   与袭人的嫁人 ,正是同变故的结果---即免不了招来袭人担心过的所    谓“丑祸”。宝玉为此类“毛病”曾挨过父亲的板子 ,但他是不会改   “邪”归“正”的 ,所以 ,终至成了累及封建大家利益的“孽根祸胎”, 当事情牵连到宝玉所亲近的人时 ,袭人既不会象晴雯那样索性做出铰   指甲、换红绫小袄之类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 ,甚至也不可能象鸳鸯那   样横了心发誓说 :“我这一辈子 ,莫说是宝玉 ,便是宝金、宝银、宝   天王、宝皇帝 ,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 ,我一刀子   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袭人唯一能用以表示旧情的 ,只不过是在将来   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 ,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有些   生活上的资助而已 ,即脂砚所谓“琪官”虽系优人 ,后同与袭人供奉   玉兄、宝卿 ,得同终始。所以 ,不管袭人的出嫁是被迫的、还是自愿   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反正 ,在脂砚斋看来 ,这是宝玉不早听从“贤   袭人”劝“谏”的结果 ,是宝玉的过失 ,故曰该“骂”应“悔”。但   实际上曹雪芹并没有什么“ 自悔” ,他后面还借“寻得桃源好避秦 , 桃红又见一年春”的诗句来暗示袭人的出嫁 ,这不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吗再看册子里所绘的画 ,是“一簇鲜花 ,一床破席” ,除了“花”、“席” (袭)揩音其姓名外 ,“破席”的比喻义也并不光彩。当然 ,袭 人的可讥议 ,并不是什么她不能“从一而终” ,而在于她的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