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一、曲子
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 ,是以音乐为本体的。“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 ,以曲子称词 ,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 ,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诗馀是就词和诗的 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二、长短句
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所谓长短句 ,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 ,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
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 ,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 ,长短句转 而以文学性为主 ,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 ,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诗馀”的四种解释: 1.以余力做余事 ,表脉解 ,视词为诗歌之剩义 ,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事实上 ,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庆元年间已经出现。4、词与诗相比 ,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从音乐 角度看)
四、倚声
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为词体,涨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 依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灼、朱癟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六朝乐府说:泺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的体性
一、胡夷里巷之曲
1 隋唐以来 ,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 ,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
1、 1926 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
1、“要眇宜修”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 ,要眇宜修。”“要眇宜修” 四字的 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 ,是具有启迪 意义的。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
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词境相对客观 ,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 ,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 合反映。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 ,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 ,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在唐宋词人中 ,从其籍贯来考察 ,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 占 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 ,在总共 800 多人中 ,南方占了 82% ,其中浙江最多 ,其次是江西、 福建、江苏。张炎的“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 ,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 ,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 ,所以显得板滞。在张炎的理解中 ,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 的 ,质实的词则未必。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 ,能传达出词人淡泊的胸襟 ,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 与自然 ,峭拔与流转的结合。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 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 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第一境界:晏殊《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 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 ,难以区分 ,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 的本质 ,而且 ,景情互相融合 ,达到浑为一体 ,这是最高的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烦躁的心情,
诗人要观物 ,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 ,破除一切我执 ,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 ,挣脱一 切个人的私念 ,达到胸中洞然无物 ,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这时 ,便入定, 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 ,审美主体(作者)
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 ,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 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 ,得出普遍性的、 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 ,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 自然的 ,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 ,这种寻求是艰辛的, 使人憔悴和消瘦 ,同时 ,另一方面 ,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 ,达到完美的意境 ,虽然 "衣带渐宽" ,又是值得的 ,殉身无悔的。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
阶段 ,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 ,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 ,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 ,浑如天成。这 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 ,获得了智慧。 "众里寻他千百度" ,表达了" 慧"的寻求的艰辛,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 豁然开朗 ,灵感顿生 ,妙语连珠 ,境显现得光辉耀人 ,情表达得沁人心脾 ,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 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 ,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