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自考本科网谢绝转载声明:本页信息由阳光自考网:www.zikaobenkewang.com 整理发布,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与修改后声明原创,侵权必究
第一章 宋词概述
1. 词又称曲子词、 曲词、歌曲、 曲子、杂曲、 曲、诗馀、长短句、琴趣、乐章。
2. 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望江南》
3. 韦庄有《浣花词》代表作《思帝乡》
4. 与西蜀花间词派大体同时而稍后 ,有另一个词的创作中心 ,这就是定都于金陵的南唐国的君臣词人 ,主要是李煜 ,此外还有李璟、冯延巳。
5. 李煜代表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更新更远还生。《乌夜啼》: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虞美人》
6. 李璟代表作《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7. 冯延巳代表作《谒金门》: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8. 北宋前期晏殊 ,欧阳修 ,北宋中期柳永、苏轼 ,北宋后期有黄庭坚、秦观、贺铸、 王安石。
9. 南宋时期李清照 ,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有陈亮、刘过 ,他们被称为“辛 派 词人”。
10. 花间派---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 ,来源于赵承祚的《花间集》,后人遂称集中作家为花间派。花间派的作品多以花间樽前、浅斟吟唱为题 ,词风绮丽。代表作家:温 庭筠、韦庄、皇甫松等。
11. 简答:婉约和豪放的基本特征。
答:婉约者以男女之情 ,离愁别绪为主要表现题材 ,格调含蓄婉转 ,音律和谐优 美;豪放者视野广阔 ,题材超出正常范围 ,有时不受音律限制 ,格调豪放。总的来说 ,婉约词多具阴柔之美 ,而豪放词多阳刚之美。
12. 简答:宋词兴盛的原因?
答:一、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 ,市民阶层的扩大 ,为新的词作大量产生提 供了条件。二、当政者的提倡 ,君臣上下皆以能词为荣,是写词蔚然成风。三、文学体式进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 北宋词坛
1.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有《六一词》。
2. 张先 ,字子野 ,有《张子野词》 ,代表作《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 来 花弄影。 ,人称“张三影”。
3. 晏几道 ,号小仙 ,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的词与晏殊齐名 ,并称“二晏” 。有 《小 山词》。代表作《临江仙》:花落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4.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从题材内容看 ,主要有三类:歌妓词 ,羁旅行役词 ,都市 词。
5. 苏轼有词集《东坡乐府》。
6. 苏轼的歌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7.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 (赤壁怀古)。婉约词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8. 秦观 ,号淮海居士 ,有《淮海词》 ,代表作《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 朝朝暮暮。《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9. 贺铸有《东山词》代表作《青玉案》。
10. 周邦彦自号清真居士 ,有《清真集》代表作《六丑》
11. 简答: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答:第一 ,把写愁和言情糅合在一起。第二 ,语言清丽含蓄 ,极富表现力。
12. 简答:晏殊?
答: 1 、晏殊的词 ,多半是应歌而作 ,表现上层社会的歌酒生活 ,也加入了自己的 叹老伤春 ,及时行乐的情绪。代表作《浣溪沙》。2 、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有较 高的词作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避免表达的过于直率 ,而注意清韵含蓄;又善于遣 词造句 ,创造出和谐流转的语言效果。因而形成了风流蕴藉 ,珠圆玉韵的风格。
13. 简答 :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答: 1 、欧阳修以传统题材写的词篇很多。传统题材是指从古代以来的词的题材,即花间派的题材。如《踏莎行》、《蝶恋花》2 、欧阳修的词中还有一批以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作品 ,最集中的是《渔家傲》12 首和《采桑子》10 首。3 、欧阳修还有 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把“诗言志” 的传统带到词里来。
14. 简答:柳永歌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答:柳永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个开拓新境界的词家。①从总的来说 ,题材内容有了新的突破;② 词的体式和表现 手法有所创新:在词的体式方面 ,柳永的贡献主要是选用和创制了大量的长调 。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 ,柳永的 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手法。所谓铺叙 ,指的是铺陈 叙事 ,即对所要表达的情事加以直接地、铺张地 叙写。③词的雅俗两种风格都具备。柳永词的 风格 ,则既有典雅的一面 ,又有俚俗的一面 ,还有典雅和俚俗合 为一体的一面。
15.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答:苏轼是宋代改变词风的关键人物 ,他在词史上的功绩主要是创作了大开眼界的豪放词。①苏轼的豪放词与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上做到了“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颇似老杜(甫)诗 ” , 而且格调较高。②就整体而言, 苏轼的豪放词不能用传统固有的乐调来约束它。他自己也 很清楚这种新的变化 ,所以他不请歌女而请东州壮士 表演 ,不用胡琴琵琶伴奏 ,而代之以吹笛 击鼓。③苏轼在题目与小序方面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16. 简述:周邦彦《六丑》这首词在立意上的特点?
答:这首词通过对蔷薇谢后的吟咏抒写客里伤春的感慨。词中从多方面写了蔷薇谢后的状态,运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 ,将花比为美人 ,比为情人。交替写了人惜花 ,花恋人的情景。特别是将 花谢说成是美人入葬, ,将花瓣 飘落说是钗钿遗香 ,将枝条攀衣说是美人惜别等 ,表达了浓郁 的人情味。
17. 论述 :以《望海潮》为例 ,论述铺叙手法的运用。
答:在词的表现手法方面 ,柳永的最突出之处是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方法。如《望海潮》“江南 形胜 ,江吴都会 ” 等。
(一)词的上半部分运用朦胧到具体的铺叙方法 ,描写了杭州城市的繁华、钱江大潮的壮观、西 湖风景的秀丽, 表现了对豪富、安乐的都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词的下半部分则采用层层铺叙的方法 ,所谓铺叙 ,指的是铺陈叙事 ,即对所要表现的情事 加以直接地、 铺张地叙写。 由于铺张地写 ,词作往往能开篇即能入题 ,引起读者的注意。 由于 铺张地写 ,要求一而再、再而 三,摆弄阵势,有连贯的吸引力。如《望海潮》开头三句总写钱塘 形胜、繁华,“烟柳”三句从远处总观钱塘,“云 树”三句注目江口海潮,“市列”三句回首市 区;过片专写西湖美景和市民、镇帅游湖赏景。全词六个层次一而再、 再而三地表现钱塘的形胜 繁华与歌舞升平 ,使钱塘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章 南宋词坛
1. 李清照有《漱玉词》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 ;后期代表作 《永遇乐》、 《声声慢》。
2.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
3. 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人有张元幹、张孝祥、朱敦儒、陆游、辛弃疾等。
4. 张元幹 ,好芦川居士 ,有《芦川词》。
5. 张孝祥 ,号于湖居士 ,有《于湖词》 ,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关塞莽然 平。《念奴娇》: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6. 陆游 ,号放翁 ,有《放翁词》,爱国词代表作《述衷情》;《 卜算子》这是借咏梅梅 花来表现自己不怕打击 ,坚持高洁操守的意志。言情词代表作《钗头凤》。
7. 辛弃疾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陈亮 ,号龙川,有《龙川词》。
9. 刘过 ,号龙洲道人 ,有《龙洲词》。刘克庄 ,号后村居士 ,有《后村长短句》。
10. 姜夔 ,号白石道人 ,有《白石道人歌曲》 ,代表作《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暗香》、《疏影》
11. 吴文英 ,号梦窗 ,有《梦窗词》 ,代表作《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是何年、青 天坠长星?
12. 王沂孙 ,号碧山 ,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13. 周密 ,号草窗,有《草窗词》。
14. 张炎 ,著有《词源》 ,有《山中白云词》 ,代表作《长亭怨》。
15. 张炎论词主张“清空” ,反对“质实”。
16. 简答: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
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方法写元宵佳节 ,以元宵佳节为题 ,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前 元宵节的气氛, 放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回 忆当年“ 中州盛日”元宵之夜的风 情习俗和盛况 ,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 ,引起今昔盛衰之 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表达了心灵 深处的巨大伤痛 ,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
17. 简答: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
答:这是一篇神泪俱下的抒写巨大哀愁的词调。首先 ,连用叠字抒情;其次 ,通过写物来渲染愁 情。它表现了 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全词以一个“愁”字为 中心,层层递进地把愁情加以细腻地刻画 ,使人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堪称千古杰作。
18. 简述:辛弃疾《摸鱼儿》的艺术特点?
答:这是一首饯别词。词中描写一个遭妒忌、被遗弃的美女在暮春中对景伤怀的情景。她对自己 的处境由伤心 转为激愤 ,而最后归为无可奈何的愁苦。这显然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来表现自己不 被重用的政治处境和复杂而深 沉忧国心情。
19. 论述 :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之 处?
答:《永遇乐》这首词以对比手法写元宵节佳节 ,以元宵佳节为题 ,是悲今悼惜之作。上片写眼 前元宵节的气 氛 ,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 回忆当年“ 中州盛日 ”元宵之夜 的风情习俗和盛况 ,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 引起今昔盛 衰之感。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魄 ,表达了 心灵深处的巨大伤痛。全词辞情极其哀婉动人 。辛弃疾的《青玉案》这首词是描写元夕赏灯的作品 ,作者在热 闹非凡的元宵灯市中追求一个 孤高、淡泊、不同流俗的意中人。写得婉转含蓄 ,与李清照的《永遇乐》的悲哀 情调相比 ,显 得柔中有刚,分明融化着作者的个性。